奇闻异事
刘基预言(预言李先祖)
刘伯温预言明朝遇顺则止,刘伯温有多么的神?
刘伯温多么神也没人会知道,但是作为后代这个预言家的身份是不敢苟同,如果他真的会预言的话那可真是天下第一奇人。要说刘伯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非常有谋略的人,这个都是可信的,但是传言还是尽量不要太过于相信,遇顺则止,也不过是方便统治的借口罢了,只是单单的让百姓信服,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天意。
刘伯温为什么被传得这么神乎其神
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出身非常低贱,在他领导人民起义的时候,有很多能人相助,这里面就包含刘伯温,刘伯温才智非凡神机妙算,为朱元璋出了不少力,也正是因为这一传奇色彩的皇帝,人们都觉得刘伯温肯定是仙人一般的存在,有他帮朱元璋打江山,一切才顺风顺水。
刘伯温的遇顺则止到底是何含义
当时朱元璋自开国以来,受权力的影响变得多疑多虑,大肆虐杀开国功臣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刘伯温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时朱元璋有意要杀掉刘伯温,于是就去试探刘伯温的想法,问刘伯温明朝能存活多少年,刘伯温心中一想,说出了遇顺则止这四个字,让朱元璋以为这是一个吉兆,于是朱元璋就没有杀刘伯温,也看起来也是刘伯温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的一个权宜之策。
刘伯温被传得神乎其神正是因为这四个字
在明朝传了几代以后,李自成建立的顺朝攻入的明朝的国都,并取而代之,这正好印证了刘伯温所说的遇顺则止,这四个被不同的人理解时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也没有任何历史依据表明刘伯温能够预知未来,就连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刘伯温多年以来的知识积累而得出的结论。
明朝灭亡的事实必须要用遇顺则止这四个字来概括,一个朝代的灭亡绝不单单是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预言,只能说国家坐上下坡路都是人的影响。
刘伯温十愁难过猪鼠年什么意思?刘伯温预言全文揭秘
历史上,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深受朱元璋信任。不过在民间,总喜欢将刘伯温神话,导致他的身份成了一位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据说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愿意相信刘伯温先知先觉的设定,古代没有科学这一说法,所以百姓想要得到某些答案只能造神,如今科学才是解释一切的硬道理,就没必要继续神话一位七百多年前的人物了。至于说“十愁难过猪鼠年”其原意被很多人误解,真相远没有那么令人信服。
刘伯温十愁难过猪鼠年什么意思?
“十愁难过猪鼠年”这句话来自刘伯温的碑记,有人解读这是刘伯温留下的一个预言,意思是说猪鼠这两个年份会有灾难发生,人们很难平安度过。传说刘伯温是神人,有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本事,而且他还是帮助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面对他碑文上的这样一句话的确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也是他用料事如神的才能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奇功。刘伯温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他的身上也有不少神话故事色彩。民间传说他知阴阳懂五行,会占卜星象,知天下事,一本《烧饼歌》的书籍更是预言各个王朝的兴衰。
刘伯温除了军师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预言家,他所编写的《烧饼歌》让后人惊奇。据说其中所记载的事件一一被验证,不管是当朝的事情,还是后面几个朝代的更替,更为恐怖的是就连最近几年的事情也有预言。
刘伯温预言难过猪鼠年碑文据说是一场地震后被挖出来的,这样充满天意的安排更加充满浓厚的戏剧性。后人分析来看大致是在猪鼠年之间或者之前、之后会发生一场很可怕的瘟疫。
关于刘伯温预言的传说绝对不止这些,他能预测当朝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可信,但如果说他能预测到未来几千年的事情是万万不可信的。而且刘伯温预言难过猪鼠年的碑文出现的方式过于传奇,是不是真的都不能确定,更加不用谈及碑文上所写内容的真实性。
2019年为猪年,我们已经平安度过,并未有什么灾难性大事件发生,2020也已经到来,虽然有些波折,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都和预言联系在一起,那人人都能成为预言家,这就有些太牵强了。
刘伯温预言全文
猪年和鼠年紧挨着,这两者在十二生肖中,一个排在首位,一个排在末位。刘伯温曾说过这样一段让人不解的话,他说“九愁尸骨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刘伯温为什么这么说?难过猪鼠年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预言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句有关猪年和鼠年的话,是出自哪里吧。
刘伯温是明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满腹才华,而且还有着未卜先知的能力。刘伯温曾说过很多出人意料的话,而那句著名的“十愁难过猪鼠年”,其实出自刘伯温的《救劫碑文》。
刘伯温的这篇文字,涉及到很多的自然灾难,这其中有干旱、洪水、饥荒、瘟疫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篇针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消极预言,预言中大篇幅讲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灾难。
其中,刘伯温还提到了人们将会面临着的“十愁”。一愁天下乱,二愁没饭吃,三愁湖广两地会有大劫难,四愁各地战乱四起,狼烟纷纷,还有七愁八愁是有饭没人吃,有衣没人穿。最后的九愁和十愁就是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尸骨无人捡,难过猪鼠年。
刘伯温的这番话,曾让很多人觉得恐慌。当然了,他的预言并不是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他的《救劫碑文》都是一些上帝视角的东西。
他在这篇碑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告诫人们要修身养德,从心出发,“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敬重天地、神明、父母,再要敬惜字纸、五谷,谨当切记。”
虽说历史上每逢猪年或者是鼠年,也曾发生过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大事,但是社会是一直在向前发展变化的,下一个鼠年肯定跟上一个鼠年是不可能一样的,我们也不会再重蹈古人的覆辙。
《烧饼歌》真相揭秘
刘伯温,又名刘基,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神机妙算的预言家。据说他通晓古今中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朱元璋开创了明朝,刘伯温就立下了不世之功。就连朱元璋都这样夸赞他,他曾将自己比喻为曹操,而把刘伯温比喻为荀彧,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而刘伯温真正厉害之处不仅仅是让朱元璋这样的人物都刮目相看,他有关于后世预言的烧饼歌更是十分的灵验。据说刘伯温在《烧饼歌》中甚至预言出了未来慈禧太后的出现,在《烧饼歌》中刘伯温是这么说的,他说到了清朝后会出现“女抱幼儿作主张”的局面,说的不正是干预政事的慈禧太后吗?
《烧饼歌》作为刘伯温的传世著作,全文共计1912字,虽然不长,但是却字字精辟,其中由40多首隐语歌谣组成。刘伯温在《烧饼歌》中推算出了明朝之后,包括清朝,民国,以及中国现代发生的很多大事。
不过很多人都说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其中的预言,全部都是在已经发生的大事中找相对应的地方,甚至有的有牵强附会之嫌。究竟是刘伯温的神机妙算,还是后世人给他戴高帽,一直争论不休。
当然网上盛传的刘伯温预言的事情自然也是假的了,他的预言中并没有精准到未来某年某个时段的预言,而所有成真的预言也都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大事匹配的。就算是自诩高人的人他们也没有本事真的推算出这一年的大事跟变化来,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有人力的作用,也是自然规律的更迭。
刘伯温的预言准吗?比如?
预言九女共一夫
“料事如神”的最终也没能保全自己,那他死前发出的“刘家九代之后必出奇才”的预言,准了吗?
在被视为和诸葛亮一样,二总被拿来一起谈论:都为“谋士”,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五行……无所不能。
曾去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武侯祭拜。大殿之上,骄傲必现,他自诩强于诸葛亮,理由是:诸葛亮终其一生也只建立了“三分”的天下,而自己已助朱元璋实现了统一。
于是他志得意满地在墙上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的词句。后来在找寻兵书的过程中,一行人在匾额后居然发现了诸葛亮的对句。这一下让清醒,回去后他就辞官退隐家乡青田。这当然只是。
,大名叫刘基,伯温是他的字,浙田人。刘基自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12岁考取秀才,23岁中进士,学业非常顺遂。
元末动荡,,相较于学业之路,刘基的仕途就坎坷多了,屡因不满,屡辞。再加上明建立后的辞官,他一生共有三次辞官的“履历”。
后来,朱元璋听闻刘基的大名和才学深厚,力邀他加入并作为“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也与诸葛亮出山有一定相似,他们都遇到了“识人之人”。
这时的刘基再不是“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了,朱元璋采纳了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敌人”等战术主张,有效地避免了多线作战,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
在刘基等人的辅助下,朱元璋最终成就大业,实现了统一,定都,建立明朝。登基三年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授刘基“诚意伯”。但第二年刘基便辞官返乡。
朱元璋虽授刘基“诚意伯”,可他的“诚意”明显不足。就徐达来看,按照“公、侯、伯、子、爵”五级爵位,徐达获“魏国公”,居首,食禄五千石;刘基则只居“伯”位,食禄仅二百四十石,相差甚远。
劳,两人都为开国功臣,差别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意外。论原因,这多少与刘基的性格和他“过人”的能力等有关。
朱元璋曾问刘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谁堪丞相之任,刘基毫不客气地一一“点评”,一言概之:他们都不胜任。但朱元璋并未听取,他们三人先后都担任过丞相。这样耿直的性格不免引发同僚的不满,为胡惟庸后期“”刘基埋下了伏笔。
在刘基有极高的声望,认为他有诸葛亮之才,看相行以其为爷。朱元璋也曾以西汉“张良”誉之。可朱元璋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他怎会不担心开国功臣会“功高盖主”。“诚意伯”的封授或许是在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告诫刘基要谨言慎行。
返回家乡的刘基,不问世事,但仍未能“全身而退”。洪武六年,刘基被胡惟庸党人陷害“图谋不轨”,被剥夺了爵位。他不得不回京向朱元璋解释,后一直留在京城不敢返乡。
洪武八年,在得知刘基身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在吃了御医开的药后,刘基不仅病未愈,反而更加严重了。恐受胡惟庸“”,刘基特向朱元璋禀告,但朱元璋只是略略安慰几句,这令刘基心灰意冷。
同年在儿子等人的护送下,刘基返乡。回乡后,刘基不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在去世前,他还不忘“预言朝堂”:待胡惟庸后,朱元璋会记得自己的好。他还预言:刘家九代之后会出现一个奇才重振家门。
之一个预言确实实现了,胡惟庸因有谋反之心,被诛杀,担至于朱元璋有没有念刘基的好,这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了。据说朱元璋曾对刘基儿子刘涟明言其父是被胡惟庸杀的。但朱元璋亲自授意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第二个预言,其实也“兑现”了。百年后,嘉靖皇帝突然想起刘基这位“诸葛”、开国元勋,大臣们也谏言不能让刘基的后人埋没。于是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承袭了“诚意伯”之爵,也算重振了刘氏。
以上就是与预言九女共一夫相关内容,是关于朱元璋的分享。看完九女一夫预言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的刘基有过什么预言?
刘伯温预言:那是在二十年前,大明王朝刚建立不久。一天,皇帝朱元璋正在宫殿内吃烧饼时,恰好内侍禀报,大臣刘基觐见,于是他赶紧宣召。 刘基,明代著名大臣,世称刘伯温,他是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据说还精通“象、数、理、占”等玄理,常能预测吉凶。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刘基曾为其积极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来被封为诚意伯,很受皇帝的信赖。这天,当他觐见朱元璋时,后者突然心血来潮,要试探一下他的本领。据说,朱元璋将吃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在刘基进来时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只见刘基闭眼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一看,果然是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见状,对刘基更为叹服。接着,他突然神情严肃地命刘基预卜朱家天下的气数如何:“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基赶紧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为臣子的,若在这类问题的回答上稍有不慎,便随时可能掉脑袋,因此刘基赶紧极力奉承皇帝。但是朱元璋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所关心的,并非仅仅是自己在世时的王朝命运,而是朱家的天下能否延续的问题。 怀着这种疑问,朱元璋对刘基说:“虽然,自古兴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强令其预测一下王朝以后的命运。但因事关重大,刘基惊恐万分地跪下哀求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于是,朱元璋便赐给他免死金牌,令他大胆直言。就这样,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基最终吐露出一系列预言。这些预言,被当时人记录下来,后世便称其为《烧饼歌》。 对于朱元璋身后之事,刘基首先预言道:“我朝大明一统江山,移南偏北阙,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刘基所说的“移南偏北阙”,便是预言王朝的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而所谓的“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意思是说:太子标虽然是嫡出,可是文星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其中的“文星”,实指后来的建文帝,而他当皇帝后会遇到很到麻烦。果然在二十年后,即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时,太子朱标病逝,随后朱元璋便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储。 听到刘基的一番话,对占卜一窍不通的朱元璋以为他说的攻城守战的问题,因此困惑地问道:“朕今都城筑得坚固,守甚密,何防之有?”刘基又接着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这一番话,即预言建文帝登位后将发生的重大变故。其中的“除非燕子飞入京”,是暗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兴兵攻打南京。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指朱棣当上皇帝后,将改国号为永乐。 那么“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是暗示什么呢?原来,协助燕王朱棣发动政变的,有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于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平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于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于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这么一来,刘基说的“秃顶人来文墨苑”就完全应在他身上了。至于“英雄一半尽还乡”一句,大约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后,原属于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将大半返回故乡。 随后,刘基又一口气向朱元璋预言了明王朝的一系列大事。主要有:预言“土木之变” 的“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预言魏忠贤事的“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孩。禁宫阔大任横走。长人金龙太平时。各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朝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干女鬼闹朝纲”;预言李自成起义的“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劂,十八儿孙兑上行。卦曰:木下一头了,日上一刀一戊丁。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巳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等等。 实际上,《烧饼歌》中的预言,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以后。但由于牵扯到王朝更替这样的大事,刘基不敢过于明言。因此其中的预言往往藏头露尾,很象谜语一般,令时人颇为费解。不过仅仅过了二十多年,明朝政局的发展,便惊人地应验了刘基的预言。 仅仅过了二十多年,明朝政局的发展,便惊人地应验了刘基的预言。
刘基:“后朝军师”命不济
以辅佐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但是他却未能像、那样获得皇帝充分的信任和褒奖。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他仅仅得到一个诚意 伯的爵位,而功劳不及他的人却位居公、侯。可以说,他得到的勋位,根本无法与其功绩成正比。这固然与朱元璋自身个性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基实际上是党 同伐异的牺牲者。 朱元璋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道理。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朱元璋感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如何处置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武将,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刘基的被边缘化,让他感受到了这些功臣武将对朝政的左右能力,也感觉到了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出身于浙江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天资聪慧,除了诵读经典外,涉猎广泛,经史子集、天文兵 法、历算星相无所不窥。而且博学多识,文才出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学过他的名篇《卖柑者言》,其中提出了著名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见解。元顺 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便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可惜,在的腐朽统治之下,刘基的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处,只能赋闲在家,以诗酒 自娱。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陷南京,其势力稳步向外扩张,渐及刘基的家乡。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为了笼络人 才,对所辖区域内的士绅频频挥动橄榄枝,刘基、宋濂等人都在招揽的计划之内。面对朱元璋至诚的邀请,不甘心老于山林的刘基颇为动心。通过对朱元璋统治政策 的考察,刘基下定决心出山辅佐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抵达南京。 刘基刚刚抵达南京,朱元璋就迫不急待地召见他,从 经史直至时政,无不成为交谈的话题。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分析天下形势,为朱元璋制定了一个伟大的战略计划。他指出:虽然在江南地区,朱元璋有两个强 大的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处在两面夹击的不利位置,但这些都不足为惧。以张士诚的个性来说,如果说朱元璋挥师进攻陈友谅,“自守虏”的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 动;但是要是先进攻张士诚,力量强大的陈友谅就一定会趁虚而入,在腹背进行攻击。所以战局的关键在于陈友谅而不是张士诚。如果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就一定 会闻风丧胆,一击即破。并且,陈友谅虽看似强大,但他胁主夺权,上下离心,并不是一点弱点都没有。如果先攻下陈友谅,则朱元璋王业可成。刘基还给朱元璋设 立了著名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经他这一分析和指点,朱元璋被刘基的才华横溢和高瞻远瞩所折服。刘基成为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并把他与张良、诸 葛亮相提并论。民间则叫他“后朝军师”,以区别于“前朝军师”,认为他俩都是神仙下凡,智慧盖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刘基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几个预言,更让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年,刘基的母亲病逝。为了给母亲尽最后的孝道,刘基恳请朱元璋准其回家为母 奔丧。此刻大战在即,朱元璋苦苦挽留刘基,刘基也只好先以国事为重。过了一段时间,对垒双方之间出现了一段空隙。这次,刘基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葬母,朱元璋 只好答应。临行前,刘基交待朱元璋说,浙东投诚的苗兵和洪都新附的降将,都有叛变的可能。果不出刘基所料,二支队伍不久都发动了叛乱。因朱元璋事先有所准 备,所以并未酿成大祸。刘基此次预言虽是以天象变化为名提出,但实际上是根据对局势的判断所得来的推论。这让朱元璋在心中惊叹不已,对刘基更是言听计从。 但朱元璋的推崇,却未能阻止大臣们对刘基的排挤。朱元璋能够稳坐天下,主要是由于淮西武人集团和江南文人集团的支持。在战乱时期,武将冲锋陷阵,文人出 谋划策,没有任何矛盾。一旦国家安定,到了论功行赏之时,隐藏的矛盾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淮西集团的武人,多半是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都是一群自泥 腿子成长起来的统帅。经过战争的洗礼,他们有幸存活,脱颖而出,成了新贵,他们瞧不起江南文人。“们出生入死,和当今皇上都曾称兄道弟。你们这些穷酸 文人,靠一张嘴就飞黄腾达,没有资格与老子平起平坐。”而江南文人同样看不起这些淮西武人,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草莽武夫,凭着一身蛮力,靠着与朱元璋的 关系而获得高位。“如果不是我们,你们怎么可能打胜仗?” 就这样,互不相容的两个集团,开始了漫长的明争暗斗。李善长是淮西 集团的代表,在淮西集团颇有影响力。他也是最早出来辅佐朱元璋的知识分子之一。本来李善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左右逢迎,沟通与协调双方的矛盾,但他 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江南文人的包围之中,尽量拉拢淮西集团,打压江南文人势力。江南的文人自然也不甘打压,群起抗争,深受朱元璋器重的刘基自然成为领 军人物。作为朱元璋的开国第一谋士,刘基为人刚直不阿、清廉公正、执法如山,他不会,也不屑于阿谀奉承。 这一切都逃不过朱元 璋的眼睛。李善长同淮西集团一干人等拉党结派,已对朱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某种威胁。于是,朱元璋将计就计,利用这种矛盾,在重用淮西集团的同时,又用江南 势力来监视淮西集团,使两派的矛盾日趋尖锐,借此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所以在开国伊始,朱元璋在封李善长为丞相的同时,又封刘基为御史中丞,借以互相 牵制。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到淮南、开封巡视,并布置北伐事宜,命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在南京留守。城中大小事宜,二人协调处理。临 行之时,朱元璋特意嘱咐刘基,让他大胆放手去惩歼除恶,肃清朝廷,对官员的不法之事进行纠正。正巧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赃枉法,被逮捕起来。李彬为李善长的 亲信,他的弄权正是在李善长的纵容之下干的。李善长于是亲自去说情,希望刘基能够卖他几分薄面。但刘基坚决不允,并派飞骑禀报朱元璋,请诛李彬以正法纪。 这时京城大旱,李善长正在组织人员祈雨,恰在这时,朱元璋同意杀李彬的批文也到来了。李善长问刘基:“在祈求上天下雨之时,可以杀人来冲撞上天吗?”刘基 回答到:“杀李彬,天必雨。”遂杀了李彬。自此,李善长与刘基的矛盾公开化了。 这年秋天,旱情仍在继续。李善长等淮西集团之人,不断 以天谴为由攻击刘基。最终,朱元璋借口天不降雨是因御史台制造冤狱而导致的,遂把巡按御史下狱;接着又命大臣上书,直言时弊以求雨。一向耿直的刘基,马上 上书朱元璋,他在奏折中说道:“不降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战死士兵们的遗孀被集中在一起,又不准改嫁,又不准与家人见面,数万名寡妇心中的怨恨凝聚 成的阴气太重;二是死亡工匠的尸骨被暴尸野外,未得安葬;三是把张士诚的降族都编为军户,民怨太大。这都有违天意。”朱元璋马上按刘基的意思,把这些事情 办妥当了。但是十天过后,仍未下雨。刘基的料事如神大打折扣,朱元璋对刘基的能力产生质疑。刘基面对淮西集团的攻击,加之朱元璋的不信任,已经嗅到“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了,于是借口妻子去世,而告老还乡了。在与淮西集团的斗争中,刘基甘愿败下阵来。 刘基并未能因自己退出朝廷而远离 是非。洪武十年,淮西集团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胡惟庸升为左丞相。他同样是较早跟随朱元璋的人。加之心胸狭窄,胡惟庸始终没有忘记得罪淮西集团的刘基。他借口 说此地有王气的征兆,话锋一转,说刘基一心想得到这块宝地,为自己营造坟墓,让子孙积阴德。本来就迷信的朱元璋听罢,当即派人逮刘基父子进京。事后刘基虽 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已经深深感到即将到来的危机。胡惟庸借刘基生病之机,送药毒死了刘基。作为淮西集团控制大权的绊脚石,刘基一次次地被陷害,最终惨死。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淮西集团的权力已经膨胀到无法无天的地步,连刘基这样被朱元璋倚为左右手的人都难逃他们的毒手,其他不附己的大臣的下场便可想而知。 面对淮西集团势力的日益膨胀,朱元璋有些坐立不安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为了自己的皇位着想,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打算,朱元璋深知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既然利用刘基为首的江南集团来制约淮西集团的办法行不通,留给朱元璋的只有屠杀一条路可走了。
- 上一篇:藏獒赤古(藏獒赤古为什么这么好)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