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恐怖的钢材(世界上最恐怖的钢材是什么)
中国60年代大量钢材为什么不能出口换粮食?
那个时候的钢铁都是大炼钢铁的产物,自己都不能用,出口给谁呢?那个时候中国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还不是很好,倍受经济封锁,当时亚非拉广大国家还有很多主权不独立,怎么能进口中国不合格的钢铁呢?
世界上最诡异的十把刀 每把刀都很邪乎!
世界上总是有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可是你们知道在刀的背后竟然也隐藏着很多诡异的事情吗?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接下来就由本站我给大家带来世界上最诡异的十把刀,你们看哪一把最诡异哟!
世界上最诡异的十把刀
1、鬼手
2、干将莫邪
3、火陨
4、复仇
5、屠城黑金
6、鄂钢
7、血琥珀
8、莎拉维尔
9、蝮蛇
10、灵翼
第一把:
鬼手
第一眼看这把刀就觉得很诡异,这把刀是在14世纪的一个意大利的疯铁匠所铸成的,其铸造材质其所未闻及其恐怖。这位疯铁匠把自己的妻子右手砍下做成刀柄,自己儿子肋骨做成刀刃,然后把自己的小腿骨做成了刀柄,这把刀凝聚了全家人的血肉,疯铁匠便献给了当时的债主。结果三天后,得到这把鬼手的刀的债主发疯将全家人烧死了~~之后有传闻说,只要是谁得到鬼手,都会莫名其妙发疯甚至全家人都将受到永久的诅咒!
第二把:
干将莫邪
这是名叫干将和莫邪的两把剑,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他们分开。这两把剑合二为一,也被叫做挚情之剑。干将和莫邪也分别是两个人,据志怪小说《搜神记》所记载,铸造莫邪剑时莫邪跳入炉子内,以肉身铸剑。之后干将其子用铸成的莫邪剑杀死了楚王。
第三把:
火陨
火陨这把剑被称为可以吸血的刀!这把刀是在17世纪欧洲的一个农民用从天而降的陨石所铸造成的,一旦被这把刀所隔开的伤口都会血流不止而导致死亡。农民的妻子和孩子相继被火陨所割开伤口,之后因流血过多不止而死。后来农民将这把火陨送给了路过的僧侣,这名僧侣也在旅途中流血而死。最奇怪的是火陨不论在多低温的环境下,一直都能够保持20℃的恒温。
第四把:
复仇
这把复仇的刀的刀柄是一个十分诡异的雕像,据说是一个反基督教徒用这把刀杀死了19个基督教神父,后来这把刀无意间丢失了。被杀害的其中一个神父的弟弟找到了这把刀并且将反基督教徒杀死了,也算是为兄报仇。几个月过后,一件仇杀案中的凶器也是这把刀,后来越来越多的仇杀案中所使用的凶器都是这把刀。所以就将这把刀取名为复仇,其意思是这把刀可以帮助找到有怨恨的人,并帮助报仇,而且仇恨越多这把到魔力更大!
第五把:
屠城黑金
这把刀之所以叫屠城,其原因是在元朝一个朝廷将领奉命西征,攻打到欧洲边界时,遭到一个城市欧洲人的奋力抵抗,强攻三天三夜之后终于获胜。将领便下令把全城的儿童全部抓起来,在他们的父母面前将儿童的头一个个砍下,当场就有十几个母亲伤心过度立刻死亡。之后多人相继自杀,人数高达1400多人。这把刀给这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了致命的痛苦,他们就以死给这把屠杀多人生命的刀下了诅咒。没过多久,攻城的军队在一次战役中全军覆没,无一幸存,这把刀也算是应验了诅咒~~
第六把:
鄂钢
这把刀据说是日本江户平家天皇陛下的随身佩戴的刀,平家的日本武士战败后,都用这把刀自杀。而大获全胜的方源家武士集团的大将军村正得到此刀,之后在多个晚上入睡时都能够看到小天皇的鬼魂来找他借刀,他那段时间寝食难安,最后用一把火将自己的战船烧尽自己也切腹自尽了……
第七把:
血琥珀
一看这把刀就很与众不同,它是中世纪时期的一个名叫黑火焰的美艳毒妇道格拉希男爵夫人出高价所铸造而成的,看着就像一把贵族手枪。这位贵妇人将铸好的刀用于杀害她风流不忠的丈夫,之后只要有妇女发现自己的丈夫出轨便会用这把刀将其杀害,所以这把刀对于男人来说就是灾难的来临。如果将这把放在男人的枕头下,男人就会在睡梦中不知不觉悄然死去。
在美国著名的伊萨贝尔•加德纳私人博物馆中,曾这样记录过这把刀:刀长不足30厘米,外形就好似中世纪手枪,刀柄和刀鞘都是用昂贵的天然血琥珀所铸造成的。
第八把:
莎拉维尔
17世纪的一位女伯爵用这把刀将成千上万名的青春少女的喉咙割开让其流血而死,据说这把刀会呼吸,充满了浓郁的冰冷气息,还沾满了血腥和咒怨,无时无刻不在向主人传递着血腥、咒怨、嫉妒和贪婪等邪恶思想。
第九把:
蝮蛇
这把刀一看就是根据蛇的形状所铸造而成的,据说这把刀是用了一千条毒蛇的毒液浇铸而成,而打造这把刀的工匠全都被毒死。这把刀铸造好了便被使用在战场上,其中南非的一个勇士用这把刀来杀敌,被这把刀所刺伤的人在三天之内都会死去,根本医治不好。之后手持这把刀出现在战场上的人都被称之为战神。
第十把:
灵翼
这把刀被多次使用在19世纪的欧洲刺杀案件中,其中被杀害的都是一些恐怖组织的核心重要成员,被称之为上帝的灵翼。可是之后一些基督教的神职教徒也相继无缘无故死在这把刀下,也被称之为魔鬼。所以,这把外形像蛇的刀也被称为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现在下落不明。
看完这十把世界上最诡异的刀,你们是不是都被吓到了呢?每一把刀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把把都很邪乎啊!
比钢硬100亿倍,宇宙中的“最硬”物质!来自中子星的“硬菜”
在 刘慈欣所写的《三体》 中,人类将自己引以为傲的太空舰队排列开来,以此彰显自己的实力,不料却在顷刻之间全部被“击溃”。你知道 三体人使用了什么来击溃人类舰队 的吗?
答案正是 形似“水滴”的宇宙探测器 ,就是这样一个坚硬的小东西,把人类的太空武装力量基本给“团灭”了。
当然,这是在 科幻小说 中,有许多想象的成分。那么,宇宙中真的有这样坚硬的物质吗?这种物质一般会在哪里存在?人类有机会去 开发使用 吗?地球上 有哪些坚硬的物质 ?
实际上,宇宙中的这道“硬菜”是来自于 中子星 。那么, 中子星是什么 呢?这种 宇宙中的“最硬”物质真的比钢硬100亿倍吗 ?
宇宙当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天体 ,它们有的表面上布满了人类梦寐以求的“ 钻石 ”,看起来非常的耀眼;有的却连球形都不是,看起来像是一张“大饼”。这其中有一个奇葩的天体,虽然看起来“个头”不是很大,但是 密度确实除了黑洞以外排名第一的,它的名字叫做中子星 。
中子星作为 宇宙当中最致密的可观测天体 ,一直都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它可以 用于研究极端条件下物质的状态 ,尤其是饱和密度非常高的核心部分,对于 核物理、粒子物理 等领域具备重要的研究意义。
许多人可能无法感受到 中子星的致密程度 ,那么就以天文学家发现的编号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为例。它看上去的大小就和地球上一个小县城差不多,这种体型和诸多的宇宙巨无霸比起来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它的密度非常高,可能在这之上捧起“ 一抔物质 ”,其质量就能达到 5亿吨 。
因此很可能你看某个中子星大小不过是地球上的足球场这么大,但是它的质量却是地球的几百倍甚至更多。要不怎么说, “星不可貌相” ,可千万别瞧不起这种小个头中子星。
当然,因为密度特别高的原因,中子星上的物质的坚硬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这种堪称 宇宙最硬物质 , 比钢还要硬100亿倍的东西正是中子星内部的核心部分 ,也被人们称之为“ 核意面 ”。
要知道 中子星的密度并不完全是均匀的 ,而且 越到内部“压缩的”愈加紧实 这种道理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于是到了这里时,中子星中的各种物质就被挤压在了一起,变成了宇宙中“最硬”的物质,相对于整个中子星的密度或者它的外壳而言,这里物质的密度将更加恐怖。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在中子星的内壳层之下的核心,才是整个中子星的主体 。很多人可能觉得,以地球为例,地核虽然也是咱们的主体,但是外部的地幔、地壳等构成部分的质量也不容小觑。
而中子星不同,因为其越到内部密度越大的原因,导致 中子星内核部分的质量超过了整个中子星质量的90%以上 。此外,愈加接近核心,还会出现 π介子、K介子或者说是超子物质 ,这是咱们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
这样来说,比钢硬100亿倍其实都算是“谦辞”,毕竟就连 科学家都很难具体描述出中子星核意面的密度到底能达到多少 。所以,宇宙中的终极“硬菜”还真的源于这种看上去不怎么大,实际上刷新咱们三观的中子星。
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的 科技 在未来百年或者千年之间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能否亲自驾驶着飞船去品尝一下这道“硬菜”呢?
咱们在前文中提到中子星的致密程度的时候,总是会说,它的密度虽然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依旧只能在宇宙之中排行“ 老二 ”。这是因为宇宙中还有一个终极BOSS,密度更加惊人,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了,正是 黑洞 。
黑洞因为 致密性极强 ,所以有着 超强的引力,是传说中能够吞噬一切的存在 ,哪怕是人类认知中速度最快的 “光”也无法逃过黑洞的制裁 。因此,中子星虽然密度是逊于黑洞的,但是这种密度也够人类“喝一壶”了。简单来说,真的想去中子星上或者附近尝一口“硬菜”,那和 自寻死路 基本没有区别。
首先, 中子星超强的引力和磁场 ,在人类飞船靠近之前,可能就已经将其“肢解”了。这里说肢解可能都有些小瞧中子星了,因为这种密度和质量,会在一瞬间直接将飞船和里面的人全部撕碎,连“渣”都找不到。
此外,中子星由于拥有着强大的磁场,因此会 无死角的扫射周围所有的东西 ,如果人类到了中子星附近,那么就能免费做一次超强“X光”体检了。 但这个体检是一次性的,因为扫射完你基本就已经死亡了 。
因此,人类如果真的乘坐着飞船,不识好歹地想去中子星搞点“硬菜”来尝尝,那基本就是 有去无回 的。并且由于中子星巨大的引力,当你意识到不对的时候再想走是不可能的,会被它无情地“吃掉”, 与中子星融为一体 。
其次,中子星上的 高温 也不是开玩笑的。据估算,其表面温度应该早就已经 超过了百万摄氏度 ,人类的探测器在进入400多摄氏度的金星以后都很快变成了“废铁”,更何况是到这里呢?
由此可见, 中子星一直被称为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之一 ,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因为它的各种特性,都导致它看起来虽然没多恐怖,毕竟个头那么小,可是实际上的“压制力”却超乎想象。
这样恐怖的中子星上,总是有宇宙中“最硬”的物质存在,也是咱们不可肖想的。更别说以咱们现在的 科技 实力,别说是抵达中子星尝试采矿,就连太阳系都飞不出去。因此,还是凑活用用地球上的物质吧。那么,咱们 地球上有哪些异常坚硬的物质呢?
说起地球上的坚硬物质,许多人可能会说黄金,这是因为 大家误将“ 情比金坚 ”当中的金认作是黄金 了。实际上,这里的金指的是金属,而现实中的黄金其实并不坚硬,甚至说相对之下是比较“软”的。
在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就是“ 金刚石 ” ,没错,如今结婚必备的 “钻石”也是金刚石 。这种物质是由 纯碳 组成的矿物,其密度是3.52g/cm³。金刚石除了被用来作为观赏的钻石以外,经常被用于工业加工中, 因为它的超强硬度,使得鲜少有什么东西是它“切割”不开的 。即使再坚硬,面对金刚石,也只会“迎刃而解”。
对于金刚石到底有多硬,人们依照 摩氏硬度表 ,给它确定了“地位”。在这个表当中,金刚石的位置排在第十位,排名最高。它的 显微硬度 要比石英高出1000倍,比刚玉高150倍。
所以,大家以后说“情比金坚”的时候,应该将这里面所指的金属,默认为是 金刚石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都会用“钻石”来表达自己心意的原因了吧!不过 如果上升宇宙层面,那情就要比“中子星的核意面”还要坚硬才可以了 。
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做刀最好的钢材是什么?谢谢
AUS-8:
一种高碳低硌不锈钢,经过长时间证明具有非常优秀的折中特点,既坚硬又坚韧,既不易生锈又能保持锋利长久。
ATS-34:
日本钢,隶属日立钢铁公司生产。大多数手工刀采用的材料,也是名牌厂家选用之高级不锈钢材料。ATS-34也属于高碳钢,其硬度可作到59-61HRC,有些人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刀刃钢材之一。此外,美国的154CM钢材与ATS-34等同。
GIN-1:
以前也叫G2,是一种低成本的钢材,稍软于AUS-8。
CPM-T440V:
近来被认为是超级制刀钢材,比目前市场上的所有不锈钢都经久耐用,长时间无需磨刀。
SAN MAI III(三层钢):
一种昂贵的日本薄片层压钢材。高碳含量的坚硬里层作为刀刃的中心层,两边经过回火处理的坚韧弹性钢,最终的刀刃集中了良种钢材的特点,品质极佳。其比AUS-8的坚韧性高25%。
420J:
属于低碳钢,坚韧(甚至不易折断),抗冲击,抗腐蚀,能保持适度锋利,易于保养,有不少观赏刀剑用此钢材。
CARBON V:
一种纯粹的碳合金钢,冷钢公司在其购买的大量高级碳钢材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增加了这种钢材的坚韧性和持久性,然后按照严格的规则滚轧获得最好的结晶化,使刀刃可以充分利用钢材中的结晶粒方向,使刀刃变得出类拔萃。
440C:
也是目前用在高档批量刀具市场上的优质不锈钢,其强度及锋利性甚于ATS。
D2:
最近KA-BAR厂采用了D2型钢材,这是一种优质工具钢,硬度59-60HRC,深度冷处理至-120度,两次淬火,其优点是坚韧和较长时间的刀刃保持性。
首先列出我的参考书目:
Bob Engnath的刀具和材料目录(Bob Engnath's Blades and Stuff Catalog —— Bob的目录是每人必读的,即使是收藏者也应该读一下。它包含了刀具的大量信息,其中有一项就是刀具钢材。
钢材的秘密(The Secrets of Steel) —— Butch Winter,1995年春
Alloys的刃钢用法(What Alloys Do For Blade Steel) —— Wayne Goddard,1994年6月
Wayne Goddard 和Wayne Goddard的EMAIL对话 —— 1998年2月
首先,要记住刀的性能并非仅由钢材决定的,刀刃的形状也很重要(例如,Tanto的刀头不适合剥皮),也许最重要的是热处理。较差的钢材经过良好的热处理也可能生产出更好的刀刃来。比较差或者很差的热处理可能会使不锈钢失去它的一些固有特性,或者导致坚硬的钢变脆。最不幸的是:刀具的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刀刃形状、钢材类型、热处理)中热处理是不可能用眼睛辨别出来的,因此,一般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前面两方面。记住这一点,440A经常被嘲笑,但是,我宁愿要440A材料的潜水刀也不要L6。正确热处理的5160非常结实,但是如果我想要剥皮刀,我更有兴趣选刀锋保持比较好的,象 ALA521000等等。
一、钢合金
简单地说:钢就是铁和碳的合金。其它成分是为了使钢材性能有所区别。以下以字母顺序列出重要的钢材,他们包含以下成分:
碳(Carbon)
存在于所有的钢材,是最重要的硬化元素。有助于增加钢材的强度,我们通常希望刀具级别的钢材拥有5%以上的碳,也成为高碳钢。
铬(Chromium)
增加耐磨损性,硬度,最重要的是耐腐蚀性,拥有13%以上的认为是不锈钢。尽管这么叫,如果保养不当,所有钢材都会生锈的。
锰(Manganese)
重要的元素,有助于生成纹理结构,增加坚固性,和强度、及耐磨损性。在热处理和卷压过程中使钢材内部脱氧,出现在大多数的刀剪用钢材中,除了A-2,L-6和CPM 420V。
钼(Molybdenum)
碳化作用剂,防止钢材变脆,在高温时保持钢材的强度,出现在很多钢材中,空气硬化钢(例如A-2,ATS-34)总是包含1%或者更多的钼,这样它们才能在空气中变硬。
镍(Nickle)
保持强度、抗腐蚀性、和韧性。出现在L-6AUS-6和AUS-8中。
硅(Silicon)
有助于增强强度。和锰一样,硅在钢的生产过程中用于保持钢材的强度。
钨(Tungsten)
增强抗磨损性。将钨和适当比例的铬或锰混合用于制造高速钢。在高速钢M-2中就含有大量的钨。
钒(Vanadium)
增强抗磨损能力和延展性。一种钒的碳化物用于制造条纹钢。在许多种钢材中都含有钒,其中M-2,Vascowear,CPM T440V和420VA含有大量的钒。而BG-42与ATS-34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含有钒。
二、碳合金钢 (非不锈钢)
这一类钢材是通常用于锻造的钢材。其实不锈钢也是可以锻造的(象 Sean McWilliams 就锻造不锈钢), 但非常困难。另外,同一块碳钢可以用经由分段冶炼方法来获得非常坚硬的刃端和坚韧而具弹性的背端,而不锈钢不可以这样冶炼。当然,在不同程度上碳钢比不锈钢容易生锈,也比使用不锈钢风险大 -- 但我相信,只要热处理方法正确,下面举出的所有的钢材都相当不错。
在 AISI 钢材命名系统中,10xx 是碳钢,其他的则是合金钢,例如,50xx 系列是铬钢。在 SAE 命名系统中,带有字符标示的 (例如, W-2, A-2) 是工具钢。另外还有ASM 命名系统,但它在刀具界中很少被提及,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忽略它。通常在钢材名称中的最后一个数字即为该种钢材的含碳量,如1095 约含0.95%的碳,52100 约含1.0% 的碳,而 5160 则约含0.60% 的碳。
O-1
这是一种应用得很广泛的优秀钢材,用作刃材可加工出非常坚韧和可深度打磨的刀刃,但它容易生锈。Randall刀具和Mad Dog都用0-1。
W-2
这种钢材由于含有0.2%的钒,因此可用于加工相当坚韧和可打磨的刀刃。大部分锉刀都用W-1,一种与 W-2 很相似的钢材,只是W-1不含钒。
10-系列 -- 1095 (1084, 1070, 1060, 1050, 等等)
在刀具业中,1095是被用得最广泛的 10-系列钢材。 按从 1095 - 1050 排序,总地来说,含碳量从高到低,可达到的打磨度也从高到低,但坚韧性却从低到高到最高。
同样的,按从 1060 - 1050 排序通常适应于制剑业。而对刀来说,1095是一种很“标准”的碳钢材料,性能良好而且成本不贵,具有适当的坚韧度和打磨度。这是一种较单纯的钢材,容易生锈,它仅含有两种合金成分:0.95%的碳和0.4%的锰。KABAR系列通常使用1095,再加上黑色涂层。
碳V
碳V 是一个Cold Steel (冷钢公司)专用的术语,它并不一定是指某种特殊的钢材,确切地说,它指Cold Steel 采用的任何一种钢材,代表着他们不断选用不同钢材来制造刀具的历程。 以我之见,碳V 的性能大致在1095系列和O-1系列之间,抗锈能力和 O-1 差不多。我曾听人说碳V就是O-1或1095,现在我知道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很多业界人士坚持说它是 0170-6,而有rec.knives的读者作过粗略实验后,好象指出它是50100-B,其实 50100-B 和 0170-6 是同一种钢材(见下文)。这就是今天的碳V的情况。
0170-6 和 50100-B
同一种钢材却有不同的名称:0170-6 是炼钢业的叫法,而50100-B 是 AISI 的命名。这是一种很不错的铬-钒钢,有点象 O-1,但比0-1便宜得多。 刚去世的 Blackjack 曾用O170-6制造过一些刀。碳V 可能就是0170-6。 50100基本上是52100,但铬含量只有52100的1/3。 而50100-B中的B 表示这种钢材加入了钒,是铬-钒钢。
A-2
A-2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压缩钢材,以很好的坚韧性和打磨度而著名。因为是压缩钢,所以不能指望它可以进行分段冶炼,突出的坚韧性使其常常作为生产战斗刀具的首选。Chris Reeve 和Phil Hartsfield 都采用 A-2,而 Blackjack的几款刀也是用的A-2。
L-6
L-6是一种锯齿钢材,坚韧度和打磨度都很好,但容易生锈。和0-1一样,L-6是锻工的最爱。如果你不计较成本,这是制刀的最好选择之一,尤其是坚韧性要求高的刀具。
M-2
一种高速钢,可以承受很高的温度,所以被运用在高温下的切割工作中。可以达到非常优秀的打磨度。它的坚韧程度当然比不上那些以坚韧而出名的钢材,但比不锈钢好,打磨度也胜过不锈钢。Benchmade 在AFCK系列中开始用到M-2。
5160
一种很普遍的高端钢材,主要是一种简单的弹簧钢加入铬来增强硬度,具有很好的打磨度。但其更广为人知的是杰出的坚韧性(象L-6一样)。通常被用于制造剑类(硬度低于50s RC)和使用强度大的刀具(最高硬度大于60s RC)。
52100
52100是一种滚轴钢材,只被锻工们使用。它和5160很近似, (但52100约含有 1% 碳,而5160 约含有0.60%碳),比5160的打磨度好, 但不如5160坚韧。常被用于制造猎刀和其他打磨度要求高而坚韧度要求不似5160那么高的刀具。
D-2
D-2 有时被叫作“半不锈钢”,含铬量较高(12%),但不到不锈钢的程度。它比上面提到的碳钢的抗锈性都好,也有很优秀的打磨度,但坚韧度不如前述碳钢,也不能达到完美的表面处理度。Bob Dozier 爱用D-2。
Vascowear
一种很难找到的高钒钢材,加工非常困难,但抗磨损性出奇地好。未用于产品化刀具生产。
三、"不锈钢" 钢材
首先,请记住,所有的钢材都会生锈,但是下面这些钢材由于含有高于13%的铬,所以具有比上面提到的钢材高得多的抗锈能力。我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致的标准来规定钢材需要含多少铬才能被认为是不锈钢。在刀具界,实际上规定为13%,但ASM金属手册说“大于10%”,而另一些书记录又不同。另外,其他合金元素的含量对含铬量要求的影响很大,如果使用的合金得当,即使含铬量较低也能达到“不锈钢”品质。
420
比440系列低的碳含量(.5%)使420非常柔软,不能打磨。通常用于潜水刀,因为它抗锈能力非常好,可以在盐水中使用。也被用于生产低成本刀具,但其过于柔软,不能用于日常实用刀具。
440 A - 440 B - 440C
含碳量和硬度由A-B-C逐次增加(A-0.75%,B-0.9%,C-1.2%)。 440C 是一种很优秀的高端不锈钢,硬度通常达到56-58 Rc。这三种钢材的抗锈能力都不错,440A最好,而440C相比最低。SOG SEAL 2000用的是440A,Randall 用440B 来生产他们的不锈钢刀具。 440C 用的非常普遍,可能是第二最常用的不锈钢(仅次于ATS-34)。如果你的刀标有“440”,那么它很可能比440A便宜;如果厂商用更贵的440C,他们会很愿意宣传这一点。普遍感觉440A对于日常使用来说刚刚好,尤其是经过优质热处理的440A(我们听说SOG的440A热处理很受好评,不知道他们请谁来做这个)。440B更加结实,而440C是优秀的。
425M - 12C27
这两种钢材都和440A很相似,425M (含碳0.5% )被用到Buck刀具中。12C27 (含碳0.6%)是一款斯堪迪那维亚钢材,经常被Finish Puukkos和Norwegian Knives选用。
AUS-6 - AUS-8 - AUS-10 (AKA 6A 8A 10A)
日本不锈钢材,大略与440A (AUS-6, 含碳0.65%)、 440B (AUS-8, 含碳0.75%)、440C (AUS-10, 含碳1.1% )相似。 AUS-6 被用来制造 Al Mar;Cold Steel使用 AUS-8,从而使这种钢材变得很普遍,CS的热处理方法使AUS-8的打磨度不如ATS-34,但也使它更柔软,或许也更坚韧。AUS-10 的含碳量近似于440C,但是含铬量降低,因此抗锈能力也相应下降,不过也增强了坚韧性。这三种钢材都加入了钒(这是440系列没有的),因此增加了抗磨损能力。
GIN-1 (AKA G-2)
一种很好的不锈钢,含碳量略低,含铬量略高,而钼含量比ATS-34低。经常被 Spyderco选用。
ATS-34 - 154-CM
目前最热的高端不锈钢。154-CM是最初的美洲版本,但很长时间达不到高端制刀业期望的生产标准,所以未被广泛使用,最新爆出的消息说高品质的154-CM会卷土重来。
ATS-34 是一种日本日立的产品,它和154-CM非常、非常相似,是顶级高质不锈钢。
通常硬度约为 60 Rc,打磨度非常好,即使硬度如此高仍然具有足够的坚韧度。抗锈能力不如前面提到的400系列。很多定制手工刀匠使用ATS-34,Spyderco (在他们的高端产品刀) 和 Benchmade 等众多知名厂商都选用它。
ATS-55
和ATS-34很相似,但去掉钼,加入了其他一些元素。目前对这种钢材所知不多,但它看起来具有似乎是保留了ATS-34的优秀打磨度并增加了坚韧性。钼是高速钢生产中一种昂贵而有用的元素,而刀锋并不需要用到高速钢,所以去掉钼可以大幅度降低钢材成本,且仍然保持了ATS-34的特性。 Spyderco 选用这种钢材。
BG-42
Bob Loveless 最近宣称他从ATS-34转向这种钢材。留神,这是个征兆。BG-42 在某种程度上与ATS-34近似,而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BG-42有两倍于ATS-34的锰含量,和1.2%的钒含量 (ATS-34不含钒), 所以可知它比ATS-34的打磨度更好。Chris Reeves 在生产Sebenzas时,也从 ATS-34 转向了 BG-42。
CPM T440V - CPM T420V
两种具高打磨度的钢材 (高于 ATS-34),但很难把打磨度放到第一位来考虑。 这两种钢材都含有高量的钒。Spyderco 都至少有一款 CPM T440V型号。手工刀匠 Sean McWilliams 是440V迷。要想使这种钢材变得锋利有点困难,——同样的,也别指望ATS-34能很坚韧——取决于热处理情况。 420V 是 CPM 440V的变种,含铬量较低,而含钒量加倍,抗磨损能力更高,或许比440V的坚韧度也更高。
400 系列不锈钢
在Cold Steel 转而选用 AUS-8之前,他们的很多不锈钢产品都是用"400 系列不锈钢"制造的。其他刀具厂商正开始使用这个系列钢材。那么,什么是“400 系列不锈钢”? 我一直假设它是 440-A,但也不排除厂商使用的其他4xx钢材,象420 或 425M,并统称为 400 系列不锈钢。
四、制刀用的非钢材料
钴-斯泰利特硬质合金6K
是一种具有很好抗磨损性的弹性材料,实际上其抗腐蚀性也很好。斯泰利特硬质合金6K是一种钴合金,有时可以看到其被使用在刀具中。 David Boye 在他的潜水刀中使用钴。
钛
新的钛合金可以达到50 Rc的硬度,而即使在这种硬度下,仍保持可用的打磨度。它极度抗锈,无磁性。常被用于生产高级而昂贵的潜水刀,因为SEALs特种部队用这种潜水刀来在磁性引爆雷区行动。另外特种用途刀具也用到钛。Tygrys用将钛作为钢质刀锋的中间夹层。
陶瓷
很多刀具都提供陶瓷刀刃型号。通常,这种刀刃都非常非常易碎,也不可以由用户自行打磨;但是,它们可以制造出非常锋利的刀锋。Boker 和 Kyocera 用这种陶瓷来生产刀具;Kevin McClung 最近开发出比以前的陶瓷坚韧得多的混合陶瓷刀具,其坚韧程度可以胜任很多工作,可由用户自行打磨,且其打磨度难以置信地好。
0-1可能是用来做刀最容易的简单型合金钢材,用它制造的刀锋完全可以很好地胜任日常的用途;而且热处理很容易。还有呢?嗯,大师 Cooper 使用这种钢材多年,大伙儿都很喜欢他的刀,因为够结实。还有,一位最杰出的刀匠曾经说过,0-1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可以砍断任何一种大马士革;而且没人反驳他。0-1刀锋保持力很强。除非你运气不好遇到钢材中有瑕疵,一般来说0-1都能够被打磨得很精细。就算你不怎么会热处理,你也可以用0-1来反复练习,只要你不把它熔掉。而且,它很坚韧,你可以放心打磨。
0-6
0-6 是仅次于 0-1 的容易热处理的钢材,但是打磨它绝对是个噩梦。非常完美的晶状结构和硬石磨粒子组成了这种超级坚韧耐磨的钢材。0-6的刀胚料都要经过高温碾压处理和精细打磨,高温碾压处理的价格还算合理。0-6胚料有种奇特的近似桔红色的光泽,非常坚韧,在打磨时这一点更显著;用它做出来的刀锋保持性出奇地好,甚至胜过大马士革和0-1。
W-1,W-2,和10--系列
W-1,W-2,和10--系列(从1045到1095)等等都是构成非常简单的钢材,而且都只经过很浅的淬水过程,所以它们常被用来制作刀刃硬度分层次变化的刀具,比如传统日本刀。这类钢材最显著的特征是坚韧,所以用它们制造专业切割刀、弹簧和锉刀等产品。适合用打磨带来打磨。用作刀锋的话,1045勉强可用,1060不错,1084更好,1095、W-1 和 W-2 就很出色了。W-1 和 W-2 常常被称为O-F(Old-File 老锉刀)。这个系列中常见到含碳量过高的钢材,它们因为太硬,所以无法做成好刀。
5160
5160是非常普遍的弹簧钢,它是在1060基础上加多1%的铬,所以更加坚硬(如果需要的话,它仍然可以加工出硬度层次来)。这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做长剑的钢材,Jim Hrisoulas 就用它做出了很多很好的刀剑。如果是长刃刀剑,硬度最好控制在50多HRC;而用做工作刀具的话,加工到60HRC都无妨。用5160做的刀具刀锋保持性非常好,适合用粗质打磨带打磨。它的外号是 O-C-S (Old-Chevy-Spring 老弹簧)。
52100
52100是一种滚珠轴承钢,一般不容易找到打磨尺寸合适的胚料,但它具有刀锋保持力和坚韧度好得令人恐怖。52100 是 把5160 重加工,加入更多合金成分和碳,以达到更高的硬度和坚韧度。和 5160 一样,它也有亮黄色的金属光泽。Ed Fowler 开发出对这种钢材做热处理的高层技术。
L-6
L-6 是一种用于作锯片的钢材,最常用在伐木工具上,除此之外一般很难见到其它地方用它。采用油冷硬方法,使其硬度达到 57HRC,这样的刀锋适合大多数切割用途,特别是回卷形的刀锋尤其适用。其特点是弹性很好,但容易生锈,这是简单型碳钢的通病。L-7 和它很近似,只是含碳量更高一点。
A-2
A-2 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钢材,抗磨损能力特别强,并且有很好的抗退火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打磨起来比 0-1 更困难,但也没到很极端的程度。因为钢材中加有5%铬的缘故,所以锯料过程比较艰难。它的打磨效果非常光整漂亮,难得见到瑕疵。Phil Hartsfield 发现这种钢材的刀锋切割能力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弹性很好。其他几种 A- 系列钢材都很适合用来做刀刃。
D-2
D-2 是另一种气淬水工具钢材,但它含有12%的铬,具有近乎“完美”的抗磨损能力。即使钢材经过完全退火,这种抗磨损能力仍然能够保留,在锯料和打磨过程中你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虽然打磨D-2 时打磨带消耗得比较快,但如果用新的打磨带的话,它并不是很难打磨的钢材,而且旧打磨带摩擦产热厉害,会使钢材变硬。
D-2 的退火温度比 A-2 要高,而且无法得到真正的镜面抛光表面。有一点很明确,这是一种更适合高层刀匠实用的材料。它有个很大缺点是如果要做高光表面处理,它的表面会出现桔皮状剥落现象。有个刀匠关于D-2的说法常常被引用—— D-2的刀锋很恶心,更气人的是它还能永远保持。
D-2 常被用作刨木刀。D-4 和 D-7 都是很好的厨具合金钢材,但是因为过硬所以不容易找到尺寸适合做刀的胚料。如果在打磨时温度太高,空气淬水钢材都会变硬,这一点在打磨时没什么影响,但是当你在刀脊上刻指槽时,锉刀就会打滑。
M-2
M-2 是一种高温钢材,主要用于制造伐木工具。如果用来做刀,有一定挑战性,但可以在退火之前就完成刀刃的表面处理。M-2 可能比 D-2 的刀锋保持性更好,但它更脆,所以不适合做大型刀具。
440C
440C 是最早被刀匠接受的不锈钢,而且一直很受欢迎,尤其是在零下处理流程被开发出来后,这种处理加强了钢材的坚韧度。在打磨时,它的缺点是粘性比较大,而且升温很快;但它比任何碳钢都更容易打磨和,比0-1省2-3倍打磨带。用手锯切料也容易得多。即使是新手刀匠,如果能够做好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也能用 440C 做出很好的刀;而且保养得好的话,这种材料的刀刃是非常出色和耐用的。440C的退火温度很低。
请注意的是,440A 和 440B 是和 440C 非常类似的合金钢材,经常容易混淆,但它们不适合用来做刀。商业性刀具公司常常会因为概念不清,就故意含糊其词把 440C 刃材标成 440,反而把真材实料的东西弄得不伦不类。440C 可能比任何其他合金不锈钢更适合刀具业,它能够胜任的尺寸和用途非常广泛。藏家都痛恨自己的收藏品放在刀鞘里也会黯淡发黑,而440C恰好有抗腐蚀性好的优点。它的另一个变种 440-V 的硬度不如它,但刀锋保持力更好,打磨也更困难。
154CM
如果你能够找到以前的产品资料的话,就会发现154CM 曾被很多人看作是超级钢材。它其实并不满足我们对刃材钢的要求:1.5英寸厚的胚料在切料时太吃锯;加工和打磨不比440C容易。但是,154CM 的成品无论硬度和坚韧度都比 440C 有明显优势。
154CM 的命名并不符合命名规则,只是制造商的产品名。
ATS-34
日本造的 ATS-34 钢被认为是与 154CM 相同的钢材,由于受进口条例限制,它被迫提价50%。ATS-34 比 154CM “干净”(154CM 已经不再只被用在政府指定用途上,它也不是我们曾经推崇的真空熔铸产品。) ATS-34 实际上就是将 154CM 去掉 0.04% 杂质之后的产品。
同时,它经双重真空熔铸,所以非常干净。它的胚料表面也是黑色的,要打磨才能显出金属光泽。我们建议,在加工出柄芯或做 V型打磨前先用旧砂带把胚料表面磨掉。有个家伙试过想用工业电机刷轮来去掉这层表面,但结果只是把它抛光了。我们现在有一种特别设计的砂带专门来做这个工作。ATS-34也是商品名。154CM、ATS-3 和 440C 都有淡淡的红色光泽,并且有虽然不容易看见但明显的碳叉。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去掉 ATS-34 表面的那层超硬的黑皮:买一加仑便宜的白醋,把胚料放在里面泡一晚上,效果奇好。但是如果它不管用,或者令整个工作间闻起来象一盘沙拉,不要怪我,这个点子是 Doug Brack 提供的。
AEBL
AEBL 似乎和 440B 很近似,特别容易打磨。事实上我想我这几年来有大量这方面的经验纪录可查,我曾经用220砂的砂带在8个小时之内打磨完一百多片 AEBL 刀刃。热处理方面和 440C 相仿。如果热处理中包括冷冻处理环节,那么它的刀锋保持性可达到一流水准。很容易抛光和磨亮,是小型刀和厨刀的不错选择。AEBL 在打磨时有一些比较奇怪的特性,所以不适于制作尺寸较厚或较大的刀具,它最适合做厨刀。“Hoss” 用AEBL来制作他的大马士革不锈钢刀具,据说刀锋保持力奇好无比。
420
420 改良不锈钢,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在许多商业刀具产品中,但是刀匠们还不怎么用它,因为它不适合用我们惯用的砂轮来打磨。
VASCO WEAR
VASCO WEAR 是一种非常昂贵,但刀锋保持力的确也非常非常好的钢材,而且它的抗打磨度也非常之高!如果它把你所有的打磨带都耗完也不出奇。最好在热处理前就完成这些工作,因为当你做完热处理之后,基本上就别想再对它做什么了。这种钢材很难找到,价格和龙虾差不多。如果是在洛杉矶地区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向VASCO-Pacific公司购买,他们根据合金成分来命名系列钢材。
大马士革(DAMASCUS)
大马士革(DAMASCUS)钢材是一种被非常广泛地制造的钢材,因此几乎不可能精确地定义它,不过有一点是无庸置疑地:它比任何其他类型的钢材更受收藏家的青睐。每个铁匠做出的大马士革都略有不同,而且层数差别很大,从最简单的三层开始到数百层,甚至有人用每击40吨的压力将300层钢箔冲压成大马士革。无论哪一种大马士革都是非常美丽的。
Reese Weiland 建议,用磷酸来做大马士革最后的蚀刻,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磷化膜,有利于保护钢材。磷酸浓度和浸泡时间视钢材而定,同时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大多数碳钢刀刃。如果大马士革事先已经经过局部硬化处理,并且保持刀脊和护手硬度较低的状态的话,那么用盐酸来做蚀刻效果非常好,你可以按你希望的深度刻出花纹,再用氯化铁上色。
钨铬钴合金(STELLITE)6-K
钨铬钴合金(STELLITE)6-K 具有和 VASCO WEAR 同一水平级的超强抗磨损能力,而且因为它不含铁的成分,所以不用再做热处理。它的秘密是以相对柔软的合金粒子包裹极度坚硬的钢粒子。这种钢材具有很好的柔韧度,容易打磨。它事实上不能做镜面表面处理。有些收藏家非常热衷于钨铬钴合金刀刃。但这个系列中最适合用来做刀的型号目前只能向加拿大购买,大约数百美元一磅,非常昂贵。钨铬钴合金的坚韧度主要来自于做成刀刃胚料时的碾压流程,它的原铸料是谈不上坚韧的。
钛
钛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刀刃材料,因为它难以达到45HRC以上的硬度,所以主要用于制作弹簧或飞刀等等。不过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刀匠会制做钛质刀具,不是真正为了切割,而是为了吸引收藏家。
苏联的钢铁洪流究竟是怎样让全世界产生恐慌的?
苏联是著名的重工业大国,在二战后期的时候,就已经为人们展现了惊人的钢铁产量,所以才会被人们称呼为“钢铁洪流。”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一个国家钢铁的产量代表了什么。
我就这么告诉大家,钢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虽然在我们的身边,见不到钢铁的原材料,但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由钢铁制成的,所以,若是一个国家钢铁的产量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可以去炫耀的资本。
在战争时期的“钢铁洪流”
在二战的前期,很多国家之所以对于坦克战术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步坦结合”,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战术思维有问题,更是因为那个时候,就算有坦克群体作战的概念,就凭一些国家的钢铁产量,也不允许这个国家可以制作出多少的坦克。
所以在战争的时候,一个国家钢铁的产量就很令人担忧了,因为这直接关乎到了这个国家的武器制造。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很是不足,就连造出大量的枪炮都有问题,那还怎么能够造出大量的坦克进行“坦克群作战”。
所以有时候,一个战术概念的提出,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革新,也是武器上的革新,而战术上的革新顶多费几页纸来进行理论的重写,但武器上的革新是要费钢、费铁是的,是需要花钱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法等欧洲国家知道坦克群战术的优势,但却很少在战场上变现出来的原因。
苏联则不同,苏联的产钢业一直以来都很厉害,这就造成了苏联除了德国机械化战斗外,较早进行坦克群作战的国家,也正是这个国家所产出的钢铁较多,才会使得苏联造出来的坦克非常的坚硬,就对比德制坦克来说,相对的会抗打击。所以在战争的后期,红军开着自己的坦克,像入无人之境般从欧洲东边一直打到了德国的柏林。
二战结束后的“钢铁洪流”
此时的钢铁洪流虽然比的也是装备,也是战斗力,但此时的局势已经两极分化,而且二战刚刚结束,世界百废待兴。但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看呆了那些被战争拖垮了的国家,因为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为了能够互相威胁对方。
一个劲的大力开发和产出钢铁,然后便一个劲的为自己的国家制造装备和武器,在那个时候苏联为了能够较劲过美国,为了制造出很多的装备,简直是拼了老命,美国有钱、苏联有技术和重工业的底子,于是这两个大国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比拼。据可靠数据,苏方在军事竞备的后期,一共产出了80000辆的坦克。
大家想一想,这可是80000辆的坦克,可不是80000条枪,很多国家是可望不可即的,正是依靠着这样强大的重工业,在最后导致了它的强大,但同时也是因为这样的重工业,在最后导致了它的灭亡。
正是凭借着高超的产出钢铁,使得这个国家被称为一股钢铁的洪流,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实力进行支撑,也让很多的国家望而却步。
所以说,苏联的军工体系是非常的强大,曾一度让他的老对手美国非常的担忧,因为就算是美国的工业来说,他也不可能有苏军这样的产量,所以苏联的钢铁的产出数据,真是实实在在的让很多国家既羡慕又害怕,这也就是为什么苏联在战后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的重要原因了,美国牛在它的资金和科技,而苏联则是牛在它的军工业和和重工业。
请问评价一艘战列舰的标准有哪些?如何判断它是好是差?网络上的评论都太过主观了,最好给客观一点的评论
楼主要求评价客观这个要求有点高,天朝人一向都是主观意识过剩,评论事实时客观性能达到50%就算国内比较高的了,我的评论也不敢说客观,但至少我本人在喜欢的武器方面没有特定的派别之分,只要好武器都喜欢,不像某些人只喜欢某一势力的武器,虽然做不到客观,但至少前提上是中立的。
说火力、机动、防护三者平衡什么的纯粹是初级军迷才会上当的东西,只有是稍有实战经验的设计者,都不会为了顾及速度而降低哪怕是一点防护。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网络资料毕竟是任何人都能编写的,一点也不可靠,像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铁血网什么的都是人人皆可编写,而且不需要认证就能发表的东西。如果楼主想要最真实权威的资料,还是不要在网络上找,会被误导的。还是书籍和纸质资料更可信,因为毕竟是认证过的,最好是外文的,权威性更高。本人比较推荐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资料,最客观、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资料是《大英百科全书》,即使在ABC百科全书中的也是立于首位的。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著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12.北卡罗莱娜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关于楼主说的几艘未完成战列舰:
只简单说一下评价,不再详细解释了。
蒙大拿肯定能排在大和前面,别的不说,光是12门Mk7就足以压制9门Type94;
兴登堡的计划一直在变更,但后面的都只有YY的事了,比较靠谱的就是6万吨级+16.5in主炮,那门炮实际已经造出实验型出来了,能比M1934强点,但比不上Mk7和94式,舰体结构比俾斯麦有所进步,但还没有赶上时代,综合能排在黎塞留之前;
法国的阿尔萨斯,有三种方案,方案一是左右两座副炮布局犯了和41年的大和一样的错误,而且岛式建筑也不够紧凑;方案二和三把岛式结构恢复到了黎塞留的水平,并改进了152副炮布局,方案二是直接撤掉一座副炮塔,剩余三座一字排开,射击角度都很全面;而方案三则是保留四座的基础上,将左右两座后移,射击角度比方案一稍好但依然有限,依然有浪费排水量的嫌疑。个人觉得方案二最合理,但法国人貌似最后决定的是方案三,就方案三来说,除了炮其他方面都比爱荷华要好,能排在爱荷华之前;
加斯科因就是在黎塞留基础上后置一个炮塔,评价大概能超过维内托;
狮级体现了英国人老道的设计经验和空间利用经验,排水量相对来说一般般,但是装甲厚度却比同等的要厚,不过英国的装甲盒技术还是比不上法国,结构方面与乔治五世基本相当。主炮与纳尔逊一样,在13舰中处于中等水平,综合排名能在南达科他之前。
大和的改良型就是大和防空升级版,基本海战能力没有变。
除了这些之外,我想不到其他未完成的战列舰了,就是有大概也只能算次等战列舰,要么就是不靠谱的东西。
- 上一篇:世界上最特别的蛋类(世界上有哪些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