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shuixing(水形物语)

bj0012023-12-27奇闻异事0

水星长什么样

水星的外貌与地球和月球相似,水星表面上有着星罗棋布的环形山,还有辐射纹、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因快速运动,欧洲古代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意为古罗马神话中飞速奔跑的信使神。

中国古称辰星,西汉《史记‧天官书》的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辰星呈灰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以黑色属水,将其命名为水星。

未来殖民地:

在水星南北极的环形山是一个很有可能适合成为地球外人类殖民地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温度常年恒定(大约-200℃)。这是因为水星微弱的轴倾斜以及因为基本没有大气,所以从有日光照射的部分的热量很难携带至此,即使水星两极较为浅的环形山底部也总是黑暗的。

适当的人类活动将能加热殖民地以达到一个舒适的温度,周围一个相比大部分地球区域来说较低的环境温度将能使散失的热量更易处理。

知识介绍:水星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中国称为辰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

水星有着太阳系行星中最小的轨道倾角,它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水星的轨道位于地球的内侧,所以只会出现在凌晨称为辰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而不会在子夜前后出现。

从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视星等从-2.48至7.25等,但是它与太阳的距角最大只有28.3°。除非有日食,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看不见水星。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黄昏的曙暮光中看见水星。当大距出现在赤道以南的纬度时,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见水星。

水星是什么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中国称为辰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的一颗,也是最小的,并且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

水星有着太阳系行星中最小的轨道倾角。水星轨道的近日点每世纪比牛顿力学的预测多出43弧秒(角秒)的进动,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解释。

水星是一颗类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阳,所以只会出现在凌晨成为晨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

关于水星,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知识?

水星,中国古称辰星;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天文学家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辰星呈灰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为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但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离心率,轨道周期是87.969 地球日。

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但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离心率,轨道周期是87.969 地球日。从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与地球会合一次,公转速度远远超过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运动使它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墨丘利,是快速飞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气层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区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极区气温则终年维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轴倾斜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约1⁄30度),但它有最大的轨道偏心率。水星在远日点的距离大约是在近日点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环形山),外观看起来与月球相似,显示它的地质在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活动状态。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阳潮汐锁定的行星。相对于恒星,它每自转三圈的时间与它在轨道上绕行太阳两圈的时间几乎完全相等。从太阳看水星,参照它的自转与轨道上的公转运动,是每两个水星年才一个太阳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观测者来说,一天相当于两年。

因为水星的轨道位于地球的内侧(金星也一样),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际与白天出现在天空中,而不会在子夜前后出现。同时,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样,在它绕着轨道相对于地球,会呈现一系列完整的相位。虽然从地球上观察,水星会是一颗很明亮的天体,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阳,因此比金星还难看见。

从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视星等从-2.3至5.7等,但是它与太阳的分离角度最大只有28.3°。当它最亮时,从技术角度上讲应该很容易就能从地球上看见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实际上并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则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黄昏的曙暮光中看见水星。当大距出现在赤道以南的纬度时,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见水星。

水星轨道的近日点每世纪比牛顿力学的预测多出43角秒的进动,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