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黄河巨鼋(最大的巨鼋)

bj0012023-09-28奇闻异事0

古代济南人是如何过黄河的

济南官渡并非泺口

济南人渡黄河,其实是1855有的事情。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在这之前,黄河经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入黄海,并不流经济南。历史上,流经济南的大河,最早是济水,后来是大清河,最后才变为黄河。

当然,不管是黄河还是大清河,都存在如何渡河的需要,这个渡河的所在就是渡口。渡口在古代称为“津”或“渡”,近代多称为“渡口”“摆口”。旧时,黄河由河南兰考进入山东东明,最有名的渡口是兰口渡口;到鄄城后,最大的渡口为旧城镇渡口;到了济南,则是泺口——山东境内最大的一个黄河渡口。但是,与其说泺口是渡口,倒不如说它是航运码头更贴切。因为,古代济南人出远门的时候,压根就不从泺口渡河。

道路延伸到河边称为“道口”,道口所在地才是“渡口”。古代在官路道口设渡为“官渡”。而泺口过河往北并没有官道,所以并非重要渡口。过去,济南去往北京的官路,要经齐河,出黄铺进禹城,齐河成了济南人北去西往的必经之地,有“官道要冲,九省通衢”之称。所以,古代济南人出远门必定在齐河的官渡过黄河。

初冬需要打冰渡河

齐河附近的大小渡口过去有十数个,只有齐河县旧城东门外的渡口是官渡,其繁荣程度不亚于泺口,清末民初还有“帆樯林立之势”。

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就曾提到过齐河渡口初冬时的景象:“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老残在河边“见那黄河从西南上下来,到此却正是个湾子,过此便向正东去了,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论,也不过百把丈宽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得重重叠叠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见那上流的冰,还一块一块地漫漫价来……老残复行往下游走去,过了原来的地方,再往下走,只见有两只船。船上有十来个人都拿着木杵打冰,望前打些时,又望后打。河的对岸,也有两只船,也是这么打。”这里记载的,是过去人们破冰渡河的场景。

“次日早起,再到堤上看看,见那两只打冰船,在河边上,已经冻实在了。问了堤旁的人,知道昨儿打了半夜,往前打去,后面冻上;往后打去,前面冻上。所以今儿歇手不打了,大总等冰结牢壮了,从冰上过罢。”冰凌堵塞了航道,众多旅客滞留齐河县城,唯一的盼头就是河面全部上冻后,从冰面上走过去。

齐河大桥古已有之

其实,齐河作为渡口的年头也不长。在近代黄河侵占大清河道之前,济南人虽然在齐河过河,但却是直接通过桥过河,根本不需要摆渡。

早在汉代,当这里还是济水的时候,大将耿弇讨伐张步就曾经从此处朝阳桥过济水。再后来,大清河流经齐河城东,“大清河,济水也,在县城东半里,亦谓之盐河,以其为济南盐运河道也。”大清桥横跨大清河上,“县东半里许,即大清河桥也”,大清桥得名于大清河。

大清河上最早架设的是木桥,屡毁屡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道士张演升募捐筹建石桥。据传,张演升有感于川阔水深、行旅病涉,遂发愿架桥。他广募官民,集聚资财,但财用依然不足,无奈之下叩求其师陶仲文真人。陶真人向嘉靖皇帝讲了一个故事:我徒弟张演升在建桥浚河时,得到一块重达千斤的龙骨,仅露出泥沙的一部分就长达数丈,类有神相。这个故事搔到了嘉靖帝的痒处,赏赐帑金14000多两,敕令山东巡抚沈应龙派九县夫役参加修桥,同时委派济南府同知王应乾、通判萧音督修。大清桥为九孔石桥,石条间均嵌以铁条,前后历时8年,耗银23万两。

大清桥建成后,“东屏会城、西连运道、南瞻泰岱、北拱神京”,有“通衢咽喉”之称。明朝末年,辽东一带的女真族与明王朝战事不断,阻断了朝鲜使团进入北京的陆路通道,改由渡海自山东的登州上岸,经莱州、青州、济南、德州入河北进京。朝鲜使团来中国通常每年2至3次,必过大清桥。明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金德承以书状官身份出使明朝,在其后编著的《天槎大观》一书中提及大清桥:“河上石桥广阔高爽,桥下容挂帆船,船之出入有九虹门”。朝鲜使者吴肃过也曾留诗一首:“清晨独出县城东,无数捶花夹岸红。百丈互牵云影外,群鸥飞起镜光中。当垆问酒皆游客,驻节吟诗是病翁。天下澄清唯济渭,源流不与浊河同。”另一位使者金尚宪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过大清桥时曾作诗:“济源遥抱县城东,渡口桥飞百尺虹。禹迹千年疏水道,秦鞭何日落神工。天寒好与行人惠,世难应烦设险功。夹路柳荫高酒幌,春来宜入画图中。”

清乾隆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48——1790年),乾隆五次巡视山东,均经齐河大清桥过河进入济南。

大清桥毁于黄河改道

大清桥非常坚固,所以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大清桥的建造者张演升在桥成后羽化而去,埋葬于桥东首偏北,墓碑书“张道人之墓”,人称“神仙坟”。后在当地成为一句谶语:“坟在桥在,坟坏桥坏。”清人采衡子《虫鸣漫志》曾记载过一个故事:大清桥中间的桥孔水色独黑,从没有敢撑船过其下者,有一愣头儿青,水性极好,偷入桥底窥探,见一巨鼋做熟睡状。后有一富商出钱让该愣头潜水过去,将一根铁链缚在鼋足上,用九匹骡子拉拽。登时天昏地暗,浪高数丈,桥栏被掀到半空。众人大惊,纷纷跪地拜求,才复天朗气清。

在大清桥三百年历史里,遭受过无数次的洪水冲击。最厉害的一次发生在清顺治八年,这年黄河决于金龙口,洪水溢入大清河道。“水势汛滥,驾桥而上,澎湃湍激之声訇闻数里。五年余,而桥屹然未动,独独西两端并石槛为水冲毁。”大清桥能于惊涛恶浪中保持“金身不败”,可见其坚固程度。

大清桥主体虽固若金汤,但桥上石栏板极易冲毁,成为历代修缮的重点。清代福建莆田人黄雯曾写过一首《大清桥》:“九达东齐道,古桥喜复新。凌空排雁齿,蘸水动龙鳞。策驷多题客,乘舆有济人。常怀君子政,利往纪通津。”说的就是大清桥在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乾隆年间,著名的历城建筑师魏祥也曾经主持重修过大清桥的石栏板。

大清桥不仅是要冲咽喉,更是“不独一方名胜,亦遐迩共推为大观”的天下美景。清代诗人查慎行曾吟出“风柔自觉轻衫便,山近微嫌湿翠多。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雍齐河”的诗句。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如同一把剪刀,剪碎了大清桥的诗情画意。“良辰美景付浩渺,世上再无大清桥”。

大清桥当年的雄姿,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记载中自行脑补了。在160余年后,黄河流域单跨最大桥——济齐黄河大桥将通车,济南人将重经齐河渡黄河,这算不算是大清桥的另一种重生呢?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内容是什么?出自何处?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释义:晏子让齐景公赐三士二桃,让他们论功食桃,终致三士自杀而死。后遂用“二桃杀三士、齐相计”等谓施用阴谋手段杀人;用“齐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谋害的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内容是说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借刀杀人:指让别人的情况去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提供优势。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引证:明代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翻译:说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死范仲淹。

引用:清代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周老爷因为胡统领不能遂他的心愿,晓得这里县丞单太爷神通广大,他二人从前在那里又同过事,交情自与别人不同,所以特地进城拜望他,同他商酌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

例句:他打算借刀杀人,借你的力量来打击我,所以才不断地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他这一招厉害,既交了新朋友,又借刀杀人,除掉了眼中钉。

2、二桃三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拼音:èr táo sān shì。

引证: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翻译: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

例句:狡诈的国王,二桃杀三士,以计谋除去了心头之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桃杀三士

中流砥柱的意思和造句

中流砥柱的意思: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造句:有才能的人是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译文:我曾跟随君王渡河,富街左边,以钻进砒柱的中心。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中流砥柱的近义词:

1、国家栋梁

【解释】: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出自】: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译文:真是国家的栋梁。

2、架海金梁

【解释】: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

【出自】: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万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译文:想周瑜打败了百万曹兵,他正是支撑天的玉柱,大海架起的桥梁。

【示例】:四个将军,乃擎天玉柱,架海金梁,永安社稷,威镇边疆。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关于黄河的诗句和典故

1. 关于黄河的典故诗句俗语

关于黄河的典故诗句俗语 1.有关黄河的诗词成语俗语

” 例子、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泾河水清,回来时被丁:“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释义,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 鲤鱼跳龙门 拼音: 泾渭分明 拼音: 《诗经·邶风·谷风》?~罢哩。

也比喻逆流前进。 出处,渭河水浑。

出处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泾以渭浊。”

〖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唯鲤或然,湜湜其沚、杨二营的游骑抓去、释义,以入砥柱之中流,鼋衔左骖: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 跳到黄河洗不清 tiào dào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释义。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比喻中举: jīng wèi fēn míng 典故。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处: 《埤雅·释鱼》。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 lǐ yú tiào lóng mén 典故: zhōng liú dǐ zhù 典故,清浊不混。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过而为龙?” 关于黄河的成语 中流砥柱 鲤鱼跳龙门 泾渭分明 中流砥柱 拼音。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例子,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就会变化成龙,奋发向上:“俗说鱼跃龙门,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吾尝从君济于河。

2.黄河的谚语,俗语,诗句,典故,传说.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 、鲤鱼跳龙门、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成语: 河清海晏、黄河水清、黄河清,(析义:1.黄河水本浑浊,古人以黄河水清为祥瑞的征兆。 2.比喻难得、罕见的事。)

、九曲黄河、泾渭分明、砺山带河、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3.关于黄河的俗语,诗句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订珐斥貉俪股筹瘫船凯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 杜甫《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4.关于黄河的诗句、谚语、俗语、成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 成语典故: 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车烦马毙〗 成语典故: 你看白日西弛,黄河东逝,车烦马毙,前驱不行,不免在此假宿一宵,多少是好。 明·汪道昆《洛水悲》

〖河汾门下〗 成语典故: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黄河水清〗 成语典故: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河清社鸣〗 成语典故: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 《文选·李康〈运命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河清三日〗 成语典故: 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 《易纬乾凿度》卷下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

〖化为泡影〗 成语典故: 由于六月十一日的黄河决堤,使豫东成为泽国,也就化为了泡影。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

〖惊涛巨浪〗 成语典故: 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征人怨》唐代诗人 柳中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唐代 李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代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 李白 《北风行》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唐刘采春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5.关于黄河的谚语.俗语

中流砥柱 鲤鱼跳龙门 泾渭分明

中流砥柱

拼音: zhōng liú dǐ zhù

典故、释义: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例子:

鲤鱼跳龙门

拼音: lǐ yú tiào lóng mén

典故、释义: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出处: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例子:

泾渭分明

拼音: jīng wèi fēn míng

典故、释义: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例子:

~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示例〗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罢哩!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

跳到黄河洗不清

tiào dào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6.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诗句

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谚语(俗语): 1)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3)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4)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5)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跳进黄河洗不清; 6)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7)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8)天下黄河富宁夏; 9)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

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补充: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

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

这天打猎。

7.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谚语,名言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 、鲤鱼跳龙门、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成语:

河清海晏、黄河水清、黄河清,(析义:1.黄河水本浑浊,古人以黄河水清为祥瑞的征兆。 2.比喻难得、罕见的事。)、九曲黄河、泾渭分明、砺山带河、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8.关于黄河的俗语,成语,古诗句

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谚语(俗语):

1)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3)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4)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5)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跳进黄河洗不清;

6)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7)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8)天下黄河富宁夏;

9)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

晏子二桃杀三士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已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三士冢,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位于齐都镇南关村东。一坟三墓,东西并列,墓高12米,东西111米,南北55 米。四周有围墙保护,南设圆门、影壁。墓前有“三士冢”石碑,影壁刻有诸葛亮的《梁父吟》,诗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还摹刻汉画像“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齐景公时,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他们都为齐国立有很大的功劳。但后来却勇而无礼,连晏子也不放在眼里。晏子怕他们将来危及国家,便去见齐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收养有勇力的武士,对上讲究君臣的礼仪,对下讲究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可以防止强暴,对外可以威慑敌国,君主得益于他的功劳,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们地位尊贵,奉禄优厚。现在君主所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礼仪,对下不讲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不能够禁止强暴,对外不能够威服敌国,这三个人是危害国家的祸害啊,不如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武艺高强,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说:“这三个人都是凭自己的力量攻击强敌的,不懂长幼的礼仪。”于是请求景公派人给他们三人送去两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景公使人馈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说:“三位为什么不计算各自的功劳而吃桃子呢?”公孙捷仰天长叹道:“晏子,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让景公用这种办法来比量我们的功劳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没有勇气,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说说自己的功劳来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击杀一只大野猪,一次徒手打死一只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了。” 说完拿过桃子站了起来。田开疆说:“我手持武器曾两次打败敌人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说完也拿过桃子站了起来。古冶子说:“我曾随从国君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头潜入水底,逆水潜行百步,又顺流而行九里,终于捉住大鼋,把它杀死了。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像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还回来。”抽出宝剑就站立起来。公孙捷、四开疆齐道:“我们的功劳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既然这样而又不敢一死,这是没有勇气。”二人都还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 “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就是怕死鬼。”说完也把桃子交了回来,自刎而死。

三士死后,景公按武士的葬礼安葬了他们,葬于都城南,墓称“三士冢”。

对晏子“二桃杀三士”历来评价有异。如诸葛亮的《梁父吟》表现了对三士的同情,而对晏子进行了讥讽和谴责。清代诗人赵执信《三士墓诗》曰:“石父当年脱网罗,留将三士竟如何。孟尝坐食三千客,拼尽桃园杀几多。”该诗表现的观点和感情与诸葛亮《梁父吟》是一致的。而清代诗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诗曰: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婴。”这首诗表现了否定三士的观点,与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二桃杀三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已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三士冢,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位于齐都镇南关村东。一坟三墓,东西并列,墓高12米,东西111米,南北55 米。四周有围墙保护,南设圆门、影壁。墓前有“三士冢”石碑,影壁刻有诸葛亮的《梁父吟》,诗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还摹刻汉画像“二桃杀三士”。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齐景公时,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他们都为齐国立有很大的功劳。但后来却勇而无礼,连晏子也不放在眼里。晏子怕他们将来危及国家,便去见齐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收养有勇力的武士,对上讲究君臣的礼仪,对下讲究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可以防止强暴,对外可以威慑敌国,君主得益于他的功劳,百姓佩服他的英勇,所以使他们地位尊贵,奉禄优厚。现在君主所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的礼仪,对下不讲长幼的人伦道理,对内不能够禁止强暴,对外不能够威服敌国,这三个人是危害国家的祸害啊,不如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武艺高强,要擒擒不了,要刺刺不中,如何是好?”晏子说:“这三个人都是凭自己的力量攻击强敌的,不懂长幼的礼仪。”于是请求景公派人给他们三人送去两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景公使人馈二桃,因三人分食缺一便说:“三位为什么不计算各自的功劳而吃桃子呢?”公孙捷仰天长叹道:“晏子,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让景公用这种办法来比量我们的功劳大小。不接受桃子是没有勇气,接受吧,人多桃少,我何不说说自己的功劳来吃桃子呢?我曾有一次空手击杀一只大野猪,一次徒手打死一只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只桃子了。” 说完拿过桃子站了起来。田开疆说:“我手持武器曾两次打败敌人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说完也拿过桃子站了起来。古冶子说:“我曾随从国君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就一头潜入水底,逆水潜行百步,又顺流而行九里,终于捉住大鼋,把它杀死了。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像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只桃子吧。二位何不把桃子还回来。”抽出宝剑就站立起来。公孙捷、四开疆齐道:“我们的功劳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既然这样而又不敢一死,这是没有勇气。”二人都还回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 “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就是怕死鬼。”说完也把桃子交了回来,自刎而死。

三士死后,景公按武士的葬礼安葬了他们,葬于都城南,墓称“三士冢”。

对晏子“二桃杀三士”历来评价有异。如诸葛亮的《梁父吟》表现了对三士的同情,而对晏子进行了讥讽和谴责。清代诗人赵执信《三士墓诗》曰:“石父当年脱网罗,留将三士竟如何。孟尝坐食三千客,拼尽桃园杀几多。”该诗表现的观点和感情与诸葛亮《梁父吟》是一致的。而清代诗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诗曰: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婴。”这首诗表现了否定三士的观点,与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