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

中国现代最聪明的人(中国现代十大聪明人)

bj0012023-09-24中国之最0

世上最聪明的人是谁啊?

是我们中国人!!!下面慢慢看吧

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最近,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为105,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得出这一结论的专家是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他的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又是如何得出的?几天前,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理查德·林恩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

经过近30年和对130个国家的IQ测试,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排名。

林恩教授1977年开始进入人种智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说道,上世纪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飞速发展,作为智商研究专家,他马上想到,日本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否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于是,他开始了对日本人的智商测试调查。他发现,日本人的人均智商达到了105。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又猜想,中国人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高的智商?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105。

中国、日本都属于蒙古人种,地域又很接近,于是,林恩教授开始了对人种智商差异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林恩教授总结出了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批评。他说,因为在西方有一个观点:所有人种的智商都是一样的,研究人种智商的差异被认为是种族歧视。

通过研究,林恩认为,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智商的人种。

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人类的进化中。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得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脑容量为1282cc。林恩教授称,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寻找食物努力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既然东亚人的智商最高,为什么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更胜东方人?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第一点就是虽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但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发明也更多。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

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了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夏威夷、北美地区。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却为什么没有最高的智商?

欧洲一些学者对林恩教授的结论的另一个质疑是,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

这一点,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林恩教授说,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人口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在寒冷的季节,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而高智商的成为幸存者。

爱斯基摩人的人口稀少,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机会也就小于欧亚人。直到今天,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也只有5.5万人。

■相关链接

中国人的高智商值如何得出?

人种智商的测试及总结是一项非常复杂庞大的工程。在林恩教授的研究中,对130个国家的人的智商测试都来自各种专业的智商调查组织。比如对中国的人种智商测试,北京、上海、香港、西藏等地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接受了标准化的智力测试调查。测试题包括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及瑞文标准推理测试等。在进行了复杂的表格处理和计算后,得出了现在的结论。其中包括的数据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海进行的儿童智力量表的测试,得出的人均智商值为107,另外对一些14至1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的其他几种智商测试题的智商值为103。另外还有通过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非文字智商测试题)对6到15岁的中国青少年进行的测试,平均分值为101,12到18岁平均分值为104,等等。

■知识小贴士什么是智商?如何测试?

虽然我们经常使用智商一词来描述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一词的含义以及如何测试。因此本报记者也请林恩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解释,林恩教授向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

智商(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要测量智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予一个测验,而测验里的问题很明显地要体现到以上能力的运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教育家西蒙合作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这些测验,每个都共30题,由浅入深,测试人的判断理解及逻辑等能力。这套测验,被当时的法国政府采用,用来测试学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较低者,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这个测验被命名为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其后不断修正先前设计的测验。记者在对其他资料查寻后发现,20世纪20年代初及30年代,先后有中国的陆志伟和廖世承、陈鹤琴对此测试题进行了订正。

在1916年,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一个“智商”的概念:如果一个小孩子的智力年龄与他的生理年龄一样,那么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龄高于或低于他的生理年龄,则他的智力便是高于或低于一般水平。

[img]

一百年来,中国最博学的人是谁

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人是: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1938年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后,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陈寅恪生于1890年,祖籍江西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号散原,是晚清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其长兄是著名画家陈衡恪(师曾)。陈寅恪夫人唐筲,也出于名门,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祖父和父亲政治生命的结束。陈寅恪十岁不到,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失。他到晚年还有诗写道:“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衰败之痛和兴亡之叹,是陈寅恪心中的永远的忧伤。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

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当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非常有名的高级学术机构,不论后来的有志者如何想重建这样的机构,实际上谁也没有重建起来。在“四大导师”这样的名师面前,培养了很多了不起的第一流学人。赵万里、徐中舒、姜亮夫、刘盼遂等后来的大学者,都是当时国学研究院的高才生。他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非常愉快,师生之间,如沐春风。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你们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 崇尚学术自由

和他同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因生命困惑而投湖自尽后,陈寅恪亲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博主刘继兴以为,这是中国文人学者最可宝贵的性格。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因为二战爆发交通断绝,牛津大学虚位等待陈寅恪多年,才另请他人。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陈毅看望。陶铸照顾。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篇著作,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他让历史系的同学到中大图书馆为他借回了一堆弹词小说,其中有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助手黄萱便在陈寅恪病中休养的那些日子为他诵读了这些弹词小说。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感慨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意境气象万千、文采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有趣的是,这篇气如长虹、势若飞瀑的佳作之创作过程,被陈寅恪谦虚地幽默为“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柳如是紧随陈端生步入陈寅恪的历史之梦中。陈端生长于“承平之世”,柳如是活在动荡的时代;陈端生是深闺女子,柳如是则为风流放荡之,“不类闺房儿女”。活在盛世的陈端生忧伤而死,不为世所容的柳如是因理想与人生倚托的消失而亡。陈、柳二人人生有异,但留给历史的痛感却相同。陈寅恪为陈、柳而伤,也为自己而伤。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迹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尚要去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 倡导以诗文证史

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但使人深为遗憾的是,这位文化巨匠留给后人的著作,与他渊博的知识系统相比实在是太少了。陈寅恪生前,中国学界便一直翘首以待陈寅恪能写出通论性的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化史,一时有“天命所归”之切望,但陈寅恪没有写出这种体系性的著述。直到今天,依然有学人认为陈寅恪耗费十余年时间撰写《柳如是别传》是不值得的。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他曾预作挽夫人唐筲联:“涕泣对牛衣,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令人不忍卒读。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陈寅恪就这样成为了绝响,世间很难再拥有这样的鸿儒通才了。

作者:刘继兴

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六谁第

中国史最聪明的十个人,诸葛亮第六,刘伯温排第九,谁排第一呢?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聪明的伟人。但我认为排名第一的应该是姜子牙。

提到姜子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封神榜》作为每家每户必读的小说,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一些关于姜子牙的事情。历史上的姜子牙确有其人。姜子牙,又名姜尚。他辅佐了周朝两位明君:周文王和周武王,并帮助周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方针。不仅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更是作为后来齐国的开国国君,为齐国后来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子牙出身寒微,一直到70岁都一事无成,成天呆在家里。据说他72岁的时候在渭水钓鱼,遇到了文王,文王觉得他是个人才,于是招募了姜子牙。这就是愿者上钩的传说,后来便被文王封为太师,支持政务。后来文王被纣王囚禁,姜子牙设计营救回了文王,并开始成为周武王的老师,教授学识。此后姜子牙便主张推行德政,此后大部分的诸侯国都开始归心于周朝。

武王继位后,姜子牙主张讨伐纣王,并获得大胜。自此开启了周王朝800多年历史的序幕。

纵观姜子牙的历史地位,他被尊为“百家宗师“不是毫无道理的,后来周王朝分封,姜子牙作为齐国的开山国君更是出具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后来齐国的强大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排名第一为姜子牙是完全有依据的。

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是谁?

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英才辈出,聪明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例举一位便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更是孕育了数之不尽、谈之不竭的精英人才。从上古时期便有大禹治水的美好佳话,到了封建时代,更是有秦始皇大一统创立华夏文明的统一,各个朝代不断更替,但却在历朝历代中始终是人才辈出,如果非要说出一位最聪明的人,我觉得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

一、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

诸葛亮,自号卧龙,是三国乱世中非常罕见的的政治与军事奇才,他在战略上与外交方面为蜀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知名度在当今来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智谋古今绝世、忠义也是无与伦比,在百姓心中,诸葛亮是如神一般的存在。在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刘备多次拜访以求诸葛先生出山,辅助自己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为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便于刘备促膝长谈,在隆中制定了刘备一生的战略计划,划定天下必然三分,连吴伐魏,成就汉室兴复。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三国乱世中少有的奇才,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可排兵布阵,也可借东风、呼风雨。诸葛亮凭借其足智多谋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未出茅庐便以隆中对与刘备共商天下,提出三分天下的前瞻性预言,为刘备谋划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方针,刘备在得诸葛亮作为谋士之前虽然也拥有兵将城池、但总因谋略不及他人而败阵,更是一度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根基十分不稳定,在得诸葛亮后,刘备大军便是一路趾高气昂、屡战屡胜。诸葛亮在抗击曹操的时候,更是以三把火烧的曹军片甲不留,击退了曹军的嚣张气焰,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再次出军攻打刘备,为刘备的军事集团作出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穷其一生兴复汉室,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谋略与智慧上都是古今无双、旷古绝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