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鹤顶红鸟(鹤顶红鸟头价格表)

bj0012023-12-22奇闻异事0

文玩鸟嘴是什么鸟

指的是犀盔鸟的鸟头,俗称鹤顶红。收藏界中常说一红、二白、三黄中的一红。

盔犀鸟因其头骨因其头胄为实心,外红内黄,制成的各种工艺品被广为收藏,被称为鹤顶红。是华盛顿公约(CITES)一级保护物种(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扩展资料:

鹤顶红

此鹤顶红绝不是武侠小说中无色无味、见血封喉、牵机断肠的稀世毒药,也不是仙鹤的头顶红冠,而是产自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盔犀鸟的头胄部分。

令人惊叹的是一般的鸟类头骨皆为中空,无法雕刻,而盔犀鸟的头胄部分为实心,且外红内黄,质地细腻,易于雕刻,堪比象牙。

盔犀鸟的头胄之所以被称为鹤顶红,并非因出产地命名,而是东南亚藩属国作为贡品进贡的头胄,无人知晓该鸟形态,便将其冠以“仙鹤”之名。恰因古代文官朝服之上多有以“仙鹤”为图案,这种“官居一品”、“指日高升”的寓意便自然赋予其中,取其色泽红艳之故,故称鹤顶红。

鹤顶红质优色美,内黄外红之头骨剖下来经过打磨雕琢,可制成鼻烟壶、皮带扣,雕刻小动物或山水人物艺术品。尤其直接雕刻于其头部的精巧雅致雕刻品,形态美妙无比,非一般象牙雕能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犀盔鸟

鹤顶红鸟头是什么鸟

丹顶鹤。

自古以来,丹顶鹤头上的“丹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剧毒物质,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也常在小说中出现,但查阅所有书籍,都没有这个条目,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使人夜能见物。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传说古时为官者将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时用来自杀,方为可信。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鹤顶红是最长寿的鸟类

答:不是。

盔犀鸟:头骨深受贵族的追捧,被称为“鹤顶红”;盔犀鸟(拉丁学名:Wreathed Hornbill)是犀鸟科无盔犀鸟属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喜欢在潮湿、有果园的地方栖息,我国没有多少地区有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云南西部偏远山区有过盔犀鸟踪迹,但也仅仅标本。盔犀鸟头骨像头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体长约40厘米。其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叫声单调沙哑,飞翔时显得较笨重。盔犀鸟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盈江县铜壁关乡下石梯和洪崩河一带。

盔犀鸟是大自然中有名的“忠诚鸟”,祖祖辈辈都遵循一夫一妻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倾尽全力保护伴侣和孩子。盔犀鸟也是大自然的老好人,以植物果实为主食,也经常长时间飞行,进食过程中无意地帮助过很多植被传播种子,被称为“雨林农夫”。

最长寿鸟类是向日葵凤头鹦鹉,寿命可达80年。向日葵凤头鹦鹉有四个亚种。体毛没有彩虹,主要是白色,头顶有黄色的冠毛。愤怒时,花冠呈扇形竖立,就像盛开的向日葵。向日葵凤头鹦鹉长43-54厘米,重834-955克左右,寿命80年上下。向日葵凤头鹦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它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小岛上,吃一些小昆虫、坚果和水果。虽然它的寿命很长,但在2021年仍然是濒危物种。

鹤顶红鸟木辨别方法有什么

鹤顶红鸟又称鹤顶红鸟头,不过行内习惯叫它为鹤顶红,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珍稀木材,如此珍贵的木材应该掌握什么方法进行鉴别不上当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鹤顶红鸟木辨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鹤顶红鸟头

鹤顶=鹤顶红=海鹤=盔犀鸟头胄,不是丹顶鹤脑袋壳子,也不是毒药我国史考: 初见于元, 盛于明, 可制成鼻烟壼、皮带扣,雕刻小动物或山水人物艺术品等。此物今日不经见,但数百年前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原产东亚热带雨林的盔犀鸟,因头胄质地坚实美观,而为人猎捕制成工艺品,并曾以进贡及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名之为鹤顶。鹤顶在元代已入中国,但广为国人所知则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因出产国多以为贡物,故典制不仅在贡国下列出,且还规定了正式的回赐价格。朝贵多用于制杯、腰带等以资赏玩。明中叶后国势日衰,远贡不至,其物逐渐稀有,因而腾贵;至清初实施海禁政策,与产地贸易断绝,在中国遂至绝响。惟因只见制成品而未睹活物,故明人记述中多有臆断讹误者。

鸟头就是鹤顶红,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毒药,其实是盔犀鸟的头盖骨,这玩意国内没有,都是从外面过来,清朝时候等于一公斤象牙价钱,现在也差不多,其实,就是雕刻材料。

但是谈到细腻程度和润泽,大概除了玉石之外能比的了鸟头的根本没有了,骨头有骨纹,象牙有牙纹,木头有木纹,唯独鸟头什么纹也没有,半透明,经过雕琢后抛光出来,通俗一点来讲,感觉像果冻。

有一句话叫做一黑二红三白,红就是这个,黑是犀角,白是象牙。由此可见这东西的珍贵。

盔犀鸟主要体毛呈深棕色,翅尖及尾羽为白色,并有黑色宽条纹。公鸟头颈肌肤裸露,呈红色。头胄中后部外表鲜红,前部与喙为黄色。母鸟颈为淡蓝色,头胄小,颜色亦较淡。体型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最大的,公鸟自喙尖至尾端约125公分,并有长达五十公分的两根中央细长尾羽;母鸟体型略小而无长尾羽。产于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一千五百公尺以下低海拔森林中,其头胄有犀鸟象牙之称。犀鸟科鸟类部分有头胄者,其中多为空心,独盔犀鸟为实心,故能用于雕刻。

鹤顶红鸟木辨别方法

您要看鹤顶红鸟的材质是什么样子的。最好那个小手电仔细查看问了,无纹路或者绝对规则的纹路,就不要考虑了,绝对假货。还有就是使用后的掉色情况,带上2-3年后真货会有一些些发白,但很细微,若是长久使用却完全不掉色,或者短期就掉色严重,那绝对是假货。

鹤顶红鸟收藏,是杂项中的冷门,早些年,价格一直比较平稳。但大概在五年前,价格一飞冲天,有很多原因促成,主要原因是盔犀鸟濒危,材质的不可再生性,导致物以稀为贵。另外,也与藏界逐渐关注这一品种有关。”毛伟国介绍,在2007年纽约佳士得(微博)春拍上,一只寸许齐白石作鹤顶红一品仙鹤’鼻烟壶,成交价超过65万元,时至今日,怕已升值十倍之多。而近年来各大拍卖会上的鹤顶红鸟雕件,每件均以估价五倍乃至十倍的价格成交,升值潜力非同小可。祥德轩的一件鹤顶红鸟雕件,多年前以四五万元入手,现在市场价应为12万元。“升值的同时,自然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关注,市面上已经出现很多高仿鹤顶红鸟,实为树脂、蜜蜡等之类的混合物,TAO宝上卖的用树脂和骨粉伪造的假鹤顶红鸟已经几可乱真.所以藏家一定要多加辨认。

鹤顶红鸟头木的价值

鹤顶红质优色美,经过打磨雕琢可制成雕件,一件飞龙戏珠鹤顶红雕件,重约45克,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雕刻,整个造型栩栩如生,可见能工巧匠技艺之高超。而利用外红内黄的天然材质,在龙爪、龙背等处进行的“俏色”处理,更加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鹤顶红雕件,雕工精美,其上配有仙鹤、荷花、牡丹等吉祥寓意的造型。此外,一件鹤顶 红手串,由12颗组成,每颗鹤顶红上都有一个鲜红的圆点,早在2007年,香港举办的亚洲精品文物展时,一名台湾人手上买了一件类似的鹤顶红手串,当即花8万元将手串买下,回到武汉不久,就以近1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而昨日记者见到的这串鹤顶红手串,此前,经武汉收藏家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会长鉴定,这是清鹤顶红手串,估价40万-50万元。

所谓鸟头鹤顶红,到底是什么鸟的头啊!

丹顶鹤。

自古以来,丹顶鹤头上的“丹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剧毒物质,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也常在小说中出现,但查阅所有书籍,都没有这个条目,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比方鹤脑,可增强目力,使人夜能见物。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传说古时为官者将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时用来自杀,方为可信。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盔犀鸟养多久成年,它吃什么,

盔犀鸟是旧大陆的一类热带鸟,属佛法僧目,犀鸟科,盔犀鸟属(Rhinoplax)。头骨像头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产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500米以下的低海拔森林中。用其头骨因其头胄为实心,外红内黄,制成的各种工艺品被广为收藏,被称为鹤顶红。

犀鸟喜欢把窝筑在洞穴里,特别是大树的树洞里。除了两种地栖犀鸟外,许多犀鸟在找到做窝的洞以后,雌鸟先进去,然后雄鸟就用泥巴把洞封起来,只留下一个能把食物送进去的小孔。等雌鸟把小鸟孵出来以后,它会把泥巴墙凿穿。不过,为了小鸟的安全,它可能又把窝封起来。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50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在河流沿岸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较易见,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

体型: 嘴峰♂202-219mm,♀178-198mm;翅458-505mm;尾300-330mm;跗蹠60-70mm (Baker 1927)。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 (Baker 1927)。

习性: 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单调、沙哑、像狗叫,有时也能发出低沉的双音节声音。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

繁殖: 繁殖期据在印度的研究,从2-6月均见有产卵的。营巢于树上,特别喜欢选择在丛生的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2-3枚,有时仅产1枚卵。卵为白色,有时沾染黄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24枚卵的测量为49.5-72.5mm×38.0-47.1mm,平均62.0mm ×43.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