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太初黑洞(太初黑洞质量)
"太初"黑洞是怎么形成的?
尺度比原子核小的黑洞称为太初黑洞
当一颗质量相当大的星体之核能耗尽(超新星爆发)后,残骸质量比太阳质量高3倍的恒星核心会演化成黑洞(若中子星有伴星,而中子星吸收足够伴星的物质,也能演化成黑洞)。在黑洞内,没有任何向外力能维持与重力平衡,因此,核心会一直塌缩下去,形成黑洞。
当物质掉进了事界,纵使以光速计算,也不能再走出来。
爱因斯坦以几何角度把黑洞解释为空间扭曲的洞,物质随空间而行,如果空间本身就是洞,是没有物质可逃出的。
能够“吞噬”一切物质的黑洞,最终是怎样的命运呢?
所有的黑洞,不管质量大小,最后都是一个结局:经过霍金辐射,慢慢的蒸发消失掉。
黑洞有两种:一、原初黑洞
又称太初黑洞,是猜测的一种黑洞。在宇宙初期,大爆炸暴涨时形成一些原初黑洞,这些黑洞质量小,温度高。
一个质量为100吨的原初黑洞,温度可以高达10^18K,但是这样的黑洞寿命只有0.3秒钟,几乎是瞬间消失。
而质量为10亿吨的原初黑洞,这种黑洞的温度有10^11K,大小只有质子那么大,但是寿命却有百亿年。在蒸发的最后阶段,会释放出相当于100万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并且伴有强烈的伽马射线。目前人类并没有观测到原初黑洞的爆炸。
二、恒星坍缩
宇宙中常见的极端天体,在18世纪已经有了黑洞的概念。拉普拉斯说:一个具有与地球同样密度,而直径为太阳250倍的明亮天体,它发射的光将被自身引力吸引不能被我们看到。并且给出了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公式:r=2GM/c^2。
史瓦西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之后,很快得出了史瓦西解。即黑洞时空中间是一个奇点,密度无限大。但人们无法理解密度无限大是什么样的。
人们开始计算物质的密度的极限,最早认为密度最大时是电子简并态。
后来钱德拉塞卡提出,如果外部压力再大,电子简并态就再也保持不住,电子会被压进原子核里,和质子生成中子。并且计算出了这个极限为1.4倍太阳质量左右。
再后来奥本海默通过计算,中子星也会存在质量上限,为2.2倍太阳质量的静态中子星,或者2.9倍太阳质量的旋转中子星。质量再大的话,中子简并态也保持不了,就会坍缩为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这就是黑洞。
霍金辐射
在经典的黑洞模型中,黑洞是只进不出,那怎么会存在辐射呢?
真空不空,在量子力学中,真空存在量子涨落,不停地有虚粒子对出现,虚粒子对由虚粒子和虚反粒子组成,他们会碰撞瞬间湮灭。如果不能瞬间湮灭,那么虚粒子就可能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变成实粒子。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黑洞里,那么就有可能虚反粒子掉进黑洞,造成黑洞质量减小。
霍金通过计算,虚反粒子掉进黑洞变成实反粒子,虚粒子逃离黑洞变成实粒子的概率最高。
霍金得出结论,虚反粒子掉进黑洞里,黑洞质量就会减少,表面积也就减少,最后可能完全蒸发掉。
[img]什么是原生黑洞?
1965年,人们观测到一束来自白天鹅星座的X射线,科学家称它为“天鹅座X-1”,它是一个明亮的蓝色星体,它还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科学家根据“天鹅座”发射出来的强射线,找到了编号为HDE226868的星体,它就是X射线的射线源。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星体,质量为太阳的30倍,它围绕另一颗星高速运转。后经研究认为,X射线不是从HDE226868上发射的,这颗伴星质量是太阳的5~8倍,但看不到它的位置,这是黑洞发源地的可能性非常大。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惠勒推断出黑洞的构成极其简单,用不着压强、温度,也用不着谈它的化学组成,仅需一个物理量就足够了。关于黑洞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恒星在其晚年,因燃料被消耗完,便在自身引力下开始坍缩。如果坍缩星体的质量超过太阳的3倍,那么,其坍缩的产物就成为黑洞。还有人认为当超新星爆发时,一部分坍毁的恒星便会变成黑洞。也有人认为,在宇宙发生大爆炸时,其产生的巨大力量把一些物质挤压得非常紧密,形成了“原生黑洞”。
太初黑洞是什么?
为了要形成黑洞
质量越小
物质压缩后的密度就越高
高密度时产生强大的压力与收缩相抗衡
然而比太阳质量还小的黑洞在现代宇宙中是不可能形成的
但是在宇宙开始膨胀时有很高的密度
查儿多维奇和伊戈尔.诺维科夫在1967年
霍金在1971年
都曾设想在宇宙膨胀的早期阶段可以产生黑洞
他们可以有小质量
这样的黑洞就称为太初黑洞。
尺度比原子核小的黑洞称为太初黑洞
当一颗质量相当大的星体之核能耗尽(超新星爆发)后,残骸质量比太阳质量高3倍的恒星核心会演化成黑洞(若中子星有伴星,而中子星吸收足够伴星的物质,也能演化成黑洞)。在黑洞内,没有任何向外力能维持与重力平衡,因此,核心会一直塌缩下去,形成黑洞。
当物质掉进了事界,纵使以光速计算,也不能再走出来。
爱因斯坦以几何角度把黑洞解释为空间扭曲的洞,物质随空间而行,如果空间本身就是洞,是没有物质可逃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