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拼音)

bj0012023-09-25奇闻异事0

“讳疾忌医”这个典故中的君王是谁?

讳疾忌医出自于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的散文《扁鹊见蔡桓公》,里面的君主说的是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这一故事讲的是扁鹊觐见蔡桓公,发现他有病但不严重于是告诉他,但蔡桓公却觉得是扁鹊喜欢给没病的人看病以彰显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觐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比之前严重了再次相劝却被蔡桓公无视。到了最后扁鹊发现蔡桓公已经无药可救,于是跑去了秦国,最终蔡桓公病死。从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蔡桓公横自大、不知变通。但文章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有两个说法。

有一种说法蔡桓公指的是齐桓侯,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第三代国君,本名田午,单字谥号为“桓公”,完整谥号是“田齐桓公”。史书上记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兄长田剡而成为了国君。但他做国君还是很有一套的,在位期间曾经创建稷下学宫,大招天下有才之士,让他们聚在一起教授人们知识探讨文化,并且让他们出书扬名,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发展,使得当时的思想更加百花齐放。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有称呼他为”齐桓侯“。

另一种说法蔡桓公指的是蔡桓侯,他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君主,姓姬名封人。蔡桓侯为蔡宣侯的儿子,继承了蔡宣侯的君主之位。蔡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姓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度的封地属国。因为受封于蔡,建都于蔡,因此被称为蔡国。可以说蔡国在春秋时期跟周王室的关系应该是很亲密的,因为是同姓宗族。但蔡国却一直默默无闻,蔡桓侯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几乎无所见,只知在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img]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谁?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蔡桓公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典故: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俟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蔡桓公、扁鹊。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

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

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扩展资料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这个称号源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不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韩非子·喻老》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其实春秋时期有个蔡桓侯,他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是蔡桓公和扁鹊

1、讳疾忌医主人公:蔡桓公、扁鹊。讳疾忌医,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 jí jì yī,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出自《周子通书·过》。

2、成语解释: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谁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扁鹊与蔡桓公。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这个称号源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

成语寓言

如果蔡桓公在扁鹊刚开始指出其有病的时候能加以治疗,就不会造成病情加重的结果,更不至于丧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治病要趁早,我们自身有了缺点,也一定要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尽早改掉自己的不足,避免铸成大错。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当不良的苗头出现时,千万不能讳疾忌医,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免酿成更大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