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太空回来的真是本人吗(太空人真的存在吗)

bj0012023-09-24奇闻异事0

为什么说回来的阿姆斯特朗不是本人

关于这个问题好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风光一时无两,但他并没有过多的活跃在镁光灯下,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平静的过完一生。这就不免让人怀疑他不是谦虚而是心虚,进而就有人怀疑他不是第一个真正登上月球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比较靠谱。当时是有两名宇航员一起出舱完成登月,阿姆斯特朗作为第一个出舱的人确实第一个登上了月球,但当时那张风靡全球的脚印照片是他的另一位伙伴巴兹·奥尔德林的。也就是说,阿姆斯特朗作为一个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而脚印并不是自己的。

而在后来的各方面宣传中,都将这张照片作为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教导众人。使大众的内心潜意识的形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就是阿姆斯特朗,还拍下了他本人的照片。所以题目中的这个疑问也就只是关于照片对应人的一个疑问。某些好事者就猜测说阿姆斯特朗不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其实我认为,不管阿姆斯特朗是不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对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不应该在此妄加揣,质疑别人的航天精神。而且在美国航天局的记录中也确认了是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这是有实际依据的。

希望我们不要被那些标题所吸引,能够本着求实认真的精神,去看待这些问题。

回来的宇航员是假的

航天员(亦称太空人),特指中国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境外也叫宇航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2016年10月19日6时32分,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8年3月,中国航天员中心表示,中国航天员已全面开展空间站任务训练。

约定俗成的,被俄罗斯航空及航天局雇佣的宇航员或前苏联的宇航员都被称为“космонавт”(kosmonavt),其英文版本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来自希腊语单词“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员”)。事实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义相同,选择所使用词语的原则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宇航员诺曼·萨伽德成为首位乘坐俄罗斯发射的航天器上太 空的美国人,可以认为在此过程中,他成为首位美国“cosmonaut”。

据称,马来西亚的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词,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船员”的英文缩写“naut”(或“航行者”的希腊文“naus”,“宇航员”的英文“Astronaut”删节组成。但在中国官方所发布的稿件中,多半坚持使用更带技术性的名词“航天员”(astronaut),意思为“太空航行者”。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是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东方1号(Vostok 1)进入太空。第一位女性宇航员是瓦伦蒂娜·特雷斯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东方6号(Vostok 6)进入太空。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伦·谢泼德则成为美国首位宇航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成为中国首名宇航员。其他曾经进入过太空的华裔人士包括卢杰、王赣骏、焦立中、张福林,所有人都来自美国。

上太空的宇航员里面最年轻的是戈尔曼·季托夫,当他乘坐东方2号上太空时只有26岁。最老的则是约翰·格伦,他乘坐STS-95上太空时已经77岁了。在太空中逗留最长纪录是瓦里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到2003年,个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数是七次,纪录由杰里·L·罗斯和富兰克林·张-迪亚斯两人所保持。宇航员离地球最远的距离是401,056公里(在阿波罗13号紧急事件时产生)。

首个自制太空船上太空的宇航员是迈克·梅尔维尔,乘坐的是太空船一号(SpaceShipOne Flight 15P)。这应该与各式各样百万富翁太空游客形成对比,那些太空游客只是作为公开提供资金的飞行乘客或少数人员(通常由俄罗斯提供飞到电离层(ISS)的服务)。

在美国,被选为宇航员候选人将收到银质宇航员之翅。当他们进入太空后,他们将收到金质宇航员之翅。美国空军也对飞越海拔80公里的飞行员授予宇航员之翅。

目的

基础训练的目的,首先是使宇航员候选人掌握并完成载人航天所必须的科学知识和技巧,其次是要进一步提高其体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质。宇航员所必须接受的体能和心理训练:例如置身重力达10磅地球重力的离心机和长期处于绝音室的训练,其艰苦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首先,要有本科学习经历,需要接受科学、医药、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其次,必须具备操作经验,尤其是担任试飞员的经验;第三,优秀的宇航员还善于帮助别人。”

隔离室训练

飞船进入宇宙空间后,远离一大堆人群,除和地面联系外,与世隔绝,长期的寂寞生活对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宇航员能够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隔离室训练便应运而生。隔离室几乎不受任何声响刺激,如同与外界隔绝一样。性格是否合得来是不是选定机组人员时要考虑的因素?宇航心理学家说,不是,许多人听到都会感到吃惊,因为毕竟宇航员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工作,同一个你受不了的人共处可不是什么开心的事,弄不好连工作都要受到影响。但是,宇航员都是职业素养很高的人,他们不会让个人的心情影响到任务的执行。再说,一次航天时间都相对比较短,一般是一个星期,最多也不过两个星期。对大多数宇航员来说,在这样短暂的期间里,哪怕是与魔鬼同眠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是去空间站或去火星,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性格合不来的人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冲突,会影响到大家的合作关系。所以,对宇航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揭秘

中国训练揭秘

距离今秋十月载人飞船升空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宇航员们现阶段在训练什么呢?陈辉教授透露说,当前仍然有宇航员的基础训练,熟悉飞船舱内设施也是他们的主要训练内容。去年年底,陈辉教授曾经进入航天城参观,他向记者讲述了宇航员花样繁多的训练内容。

入选条件

想成为宇航员,入选条件除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基本身体素质良好外,还必须通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包括: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以检查其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前后甩动幅度15米的电动秋千,以测试飞船进入轨道时可能使人体产生的空间运动病等。

极度眩晕

“转椅+秋千”

进入航天城,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间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闭,除了靠墙一台控制仪外,地中央的一张转椅格外引人注目。这张转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运转,而且可以同时上下前后摆动。转椅主要是用于检查宇航候选者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他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

从转椅室出来进入的是电动秋千室,在高达数十米钢架的护卫下,一台貌似汽车的厢式秋千被四条钢臂凌空提起。电动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于适应空间运动和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体验“蹦极”

航天城里还有一个“冲击塔室”,内有一座约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球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比玩“飞碟”难受多了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装备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国产载人离心机。

人体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顶上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手臂,它用结实的钢架紧紧托住了位于手臂前方的一只椭圆形不锈钢封闭吊舱,这只吊舱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转动,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于宇航员的超重条件。当整个离心机开起来时,有些像游乐场中的“飞碟”,无论是“房子”、“手臂”还是吊舱,都在不停地加剧转动摇摆,但其转动的速度和摇摆角度则是“飞碟”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忍受狭小和孤寂

宇航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宇航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宇航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

低压舱是一座淡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当宇航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宇航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大的健身活动也很受限制,没有电话,不准通信,与社会完全隔绝。学会如何适应这种环境,是走进太空之前必须攻克的课题。

认识回家的路

天象仪室是宇航员模拟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关卡,宇航员升空执行任务之前必须在这里熟悉星空图,找出自己将要走过的路线,一旦载人飞船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宇航员就可以自己操控。

[img]

杨利伟从太空归来之后到底怎样了,为什么没有再飞上太空了?

杨利伟之所以无法再进入太空,考虑还是最初进入太空的时候对他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中国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其实很多,但我们发现除了景海鹏外基本上宇航员都不会多次去太空?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杨利伟,自从返回地球就没了相关的消息,仿佛是直接退隐生活一般;只能说最初的航空技术真的有限,导致了对他身体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地球的杨利伟,其实从最初的直播就知道对他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那一年观看神舟五号飞船返回地球的视频吗?在大家都期待着直接看到他本人出现的时候,画面突然间出现了中段,然后重新看到了在求生舱里面的杨利伟;那时候有点疲惫的他却还是被媒体看到了嘴角的血,那时候很多媒体就开始怀疑,其实画面中断的时候就是为了清理一下杨利伟的血迹,只是想不到还是被媒体发现了流血的情况,也是暗示了其实这次太空之旅对杨利伟身体真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二、当时的技术有限,返回地球的冲力对他确实产生了影响,导致此后的他再也么有去过太空

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的航天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情况,很多技术都完全无法跟美国苏联进行比较;杨利伟的出征太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的,还记得采访时候他说“以为自己差点死了”,看得出返回地球时候的冲击力并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影响真的很大,导致以后的太空升高他都无法参加或者不敢去参加了,现在的他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杨利伟身体无法再面对太空,自然选择了换个方式去支持国家航空行业。

从太空回来的宇航员还是他们自己吗?

从太空回来的宇航员还是他们自己。

宇航员,或称航天员,全称宇宙航天员,则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人。确定太空飞行的标准则没有完全统一。在美国,以旅行高度超过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称为宇航员(astronaut)。

挑选

航天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它具有工作环境特殊、职业技能高度复杂、飞行任务艰巨等特点。这样的职业,要求航天员不仅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里素质,而且对航天环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压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等。

因此,世界各航天部门对航天员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拔。